首页 > 正文
荦荦大者――访张志元教授
2016年12月06日 13:30    宣传部 撰稿:马志敏    浏览次 


  与仁者交谈,方感如沐春风;与智者交谈,方觉醍醐灌顶。张志元,就是这样一位仁者、智者。
  张志元不仅是教授是学者,还是金融和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也是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专家。每每听他一席话,有深度有新意,让记者这个不惑之年的人豁然开朗,更不用说青春年少的学生了。
  不出所料,在张志元办公室,他倾其所学,侃侃而谈,尽显大家风范。
“无”中生“有”
  “就金融教育而言,不能就金融谈金融,要把眼光放到大金融和大经济的范畴考量。”作为一名金融专业教师,张志元更具“大气象”。
  为了拓展金融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在专业基础之上提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张志元为我校金融学研究生开设了“艺术金融”课程,这一开就开了4年,在全国高校金融学专业中首开先河。
  张志元是思考者,对他来说,求是与饮食、呼吸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内在需求。他之于金融专业,犹玉之于琢磨,面对新兴领域,岂肯放过。经过对投资市场入木三分地观察和孜孜不倦地思考,他别开生面,发掘了“艺术金融”这个领异标新的课题,并果断地开设了《艺术金融》这门课程,他的博士生黄慧也成为全国第一位金融学专业艺术金融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学科带头人,张志元一桥飞架南北,引领着学生们跨越了金融与艺术间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
  最近,张志元正积极开展诸如艺术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艺术品投资风险度量等方面的研究,也在努力探索在山东建立艺术金融交易所的可行性等。
  “无”中生“有”, 张志元以一己之力催生全新的理论和课程,做起来可不像说说这么轻松。翻开他用三年心血写成的教材《艺术金融论纲》,厚厚的大部头,仅目录就有15页之多,艺术金融概论:范畴与理论、艺术金融:工具与运作、艺术品投资:风险与监管,洋洋洒洒35万字之多。记者的思维跟随着张志元搭建的知识框架,游走在艺术与金融之间,追踪着日日夜夜的笔耕之迹。
道高一丈
  瞄准人生大方向。
  把握经济大周期。
  这是张志元对学生的谆谆教诲。
  “坚持站在三尺讲台,是一个教师吃饭的‘家伙什’。”虽然荣誉加身、著作等身,张志元始终觉得“教学生”是一生不能割舍的情怀。
  在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张志元这位“高师”,把讲道义、长智慧放在育人的巅峰。他要让学生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新、有价值,而提升学问的捷径是名师、平台和眼界。
  名师出高徒。张志元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对于博士生,张志元教授最前沿的金融和投资理论;对于硕士生,教授艺术金融;对于本科生,教授金融学和投资银行学基础知识。
  严师出高徒。张志元常对学生讲,非常之时,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没有超常的天赋,就要有超人的刻苦,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求胜心。他的学生谁也不敢掉队。
  在上海工作的学生闫珑一直铭记恩师的话:“学金融,就要学会运用金融的手段和杠杆,为社会创造财富。你们走上社会,若干年后如果还受穷,专业就白学了!”一句“白学了”足以道出张志元“恨铁不成钢”的“望生成龙”之心。
  这是父母心。投融资既是科学,也是创造财富的艺术,经济发展大周期来了,就要提高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能力。张志元要让他的学生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拥有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活得精彩。
  张志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具有这样竞争力。
  以今年为例,张志元的4名金融学和2名区域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令人称道。2名学生分别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一和综合测评第一的成绩入职山东银监局和烟台银监分局。这样的成绩绝非巧合,全靠实力“说话”。1名学生就职于央企中石化,做原油期货业务,另外3名学生供职山东省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工商银行青岛分行和海南省三亚国税局。其中一个学生拿到了15家offer,其竞争力可见一斑。
  门槛高、要求苛刻、竞争惨烈,张志元的学生如何从千军万马中杀出?张志元有求职制胜的“秘笈”,那就是培养学生的“三气”——底气、睿气和霸气。
  底气来自对专业的学习和把握,睿气的谈吐更能吸引评委的注意力,而霸气体现的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实力和信念。
  张志元一直教育学生要选择高大上的平台,平台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境界。闭门造车不如出门合辙,只要有需要面试的学生,他就组织学生们坐而论道,在头脑风暴中找到思路,找到信心。学生们笑称就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众多机构的招聘中,张志元的学生“杀出一条血路”成功胜出,大显“神威”。
  怎么让学生成才、成大才,是张志元给自己的命题。他给学生总结了三条:一是要始终保持目标感方向感;二是有强烈的内生追求动力;三是用创新助推个人学涯、职涯发展。每当学生遇到人生瓶颈,走到关键的选择节点,张志元总能运筹帷幄,让学生明白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从而得以决胜千里,事半功倍。一个个学生在他的指导下修身治学,成长成才,积累着人生的厚度,创造着自己的辉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张志元觉得,学生们“活得有价值”“活得精彩”就是送给老师的一份大礼,是对自己几十年坚守的最高褒奖。
顶“天”立“地”
  韦编三绝方能学富五车。午后,张志元的办公室处处弥漫着书香气。墙有多长书架就有多长,墙有多高书架就有多高,就像他在科研领域中给自己定的目标一样——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学术顶天;立“地”,就是应用立地。不管教学生还是自己搞科研,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这是张志元的家国情怀。
  一室图书皆典雅,百家文墨足风流。办公桌上端坐着的鲁迅塑像,不禁让人想起三味书屋,布衣长暖,读书滋味长。
  张志元的书架列千秋。《大拯救》《大周期》《国富之道》《中国金融大趋势》,望着这些大部头,记者也体会到学者张志元读到滋味长的境界。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更多的是“崛起”“战略”“强国”,他的心里,装的是大志向大学问。
  2014年7月以来,张志元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研处处长,组织协调全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事务,工作更忙了。就职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台了期刊分类、成果认定、科研奖励和经费管理等四个文件,让科研工作有标准、有制度、有导向。
  张志元个人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一轮新的成熟期,研究成果目不暇接。当下,金融改革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发挥金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在近期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会上他反复谈论这样的话题——金融供给侧改革:定位与作用、创新与开放、如何发挥金融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精准作用等。
创新就是生产力!
  2014年,张志元撰写的《经济金融视野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定位》,获得“服务中央决策优秀论文”。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较早的关于经济金融发展中政府与市场关系“再定位”的理论文章。同年,在《理论学刊》发表的《金融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首次提出金融发展三阶段理论,对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作了重新界定,是现实和实践版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新理论。
  作为山东省高端智库人才入库专家和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专家,张志元一直致力于做好政府的委托课题,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今年9月,在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他牵头申报的“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成为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张志元担任创始院长。这也是我校长期坚持服务党委政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智库作用得到的信任和肯定。
  10月8日,在省委书记姜异康召开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座谈会上,张志元以《对当前我省国有企业运行的基本判断及推进国企改革的几点建议》为题作了重点汇报发言,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张志元坦言,观点要有数据有依据有高度,敢于说真话说实话,只有直面问题,切中时弊,才能体现一个学者的价值。
  10月10日,《齐鲁晚报》用了近一个版面,特邀张志元详细解读了金融供给侧改革,并给出释放生产力,满足金融需求,防止金融结构性过剩以及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建议,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金融改革思路。
  满怀职业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张志元,觉得自己一直在路上,得担当,得进取,任重道远。他不是有几篇好文章就满足的人,也不是有几个好课题就满足的人,而他描绘的“满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张志元:书房里,几只鹩哥敞开稚嫩的嗓音在学语;伏案时,文卷旁有两只慵懒地猫伴着……
  随着张志元的描绘,整个人的内心都轻盈起来。记者偷着乐,即便是在张志元的“桃花源”中,依旧是青书黄卷,依旧是素笺生雅气、紫砚溢清香,这就是智圣弃智后的本真吧。
  个人简介:张志元,博士,二级教授,金融学博士生导师。现任科研处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入库专家,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专家,山东省金融学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政府决策服务调研基地负责人,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山东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山东省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兼科研委员会委员,山东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等。
  主要从事金融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金融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区域经济差异的资本形成机制研究》等多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教育部和省级项目10余项,主持地方政府重大委托研究课题多项,多项成果进入政府决策,科研成果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6项。获得“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及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担任山东省政府及济南市、日照市等多家地方政府咨询委员、智库专家等。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