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在探索中创造奇迹―记燕山学院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一等奖获得者
2011年10月24日 14:40    宣传部 撰稿:程铭 鹿尧 摄影/王丹阳 编辑:宿文娜    浏览次 

  近日,2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揭晓,燕山学院09级学生郑孝评、郭瑶、郝婷婷(指导教师燕山校区统计与数学学院于文广)和张玉鑫、韩钰、杨明莹(指导教师燕山校区信息管理学院马建华)两队选手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山东省A组、B组一等奖。燕山学院是获奖高校中唯一同时获得本科组A、B类题一等奖的学院,充分展示了学院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




与梦结缘,全力以赴收获成功
  初见之下,小组成员们举手投足之间的默契留给了记者很深刻的印象,来自不同系部的几个人,偶然的机会走到了一起,不得不说是一种机遇与因缘。B组成员韩钰告诉记者,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而组建参赛团队需要的是团队成员既有相互分工又密切配合各有所长的其他人。他们队的三位成员分工明确,一个主要负责数学理论的研究和数学模型的建立,一个主要负责计算机编程与数据的处理,而另一个主要负责运用论文的形式将最终成果展现出来,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面对这样一场全国性质的大赛,赛前的准备工作必须深入细致,一丝不苟。“准备自然是少不了,大概在赛前半年,所有人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负责的部分并且大多都是与自己本专业不太相关的内容,像是运筹学等等,都要完全依靠自学。”杨明莹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就是暑假参加的培训班,当时济南的天气异常炎热,每天还要坚持六点起床,看书,听课,自学需要的知识,下午六点才能回宿舍休息,仿佛又回到了高中三点一线的生活,而这种生活足足持续了将近一个暑假。”但对于其间所有这些辛苦,大家都没有怨言,没有退缩,反而在一起学习讨论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信心,“年轻就需要挑战,多做些有意义的事才对得起自己。”正如团队成员所说的那样,他们相扶相携,一起走下去,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时至今日,大家对正式比赛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9月9日-9月12日,72个小时的奋战,29个省内参赛队,87个来自各高校的高手对决。每一个数字都见证着建模大赛的紧张与激烈。
  杨明莹告诉记者:“整场比赛的72小时之中,我们总共睡了不到7小时的觉,从第一天毫无思路的迷茫,到第二天灵感突现的激动,再到第三天争分夺秒的紧张,熬了两个通宵,直到第三天一早准时把论文交上去,大家心里才略略松了口气。”而相对于B组而言,A组的比赛过程就显得不那么顺利了。郑孝评告诉记者:“我们组选到的题目(题目是从A、B两题中任选一题)需要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连日来的搜索查找之下,也仅仅是解决了一两个小问题,而最终关系到论文成败的数学模型竟然怎么也找不出合适的资料来构建,这样一拖延,三天的比赛时间就只剩下不到一天。”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大家没有一个愿意放弃,每一个成员都尽最大努力继续寻找解题的一线生机,直到第三天凌晨一点,苦苦煎熬了六十多个小时以后,突如其来的灵感拯救了他们,利用这仅剩的不到10小时的时间,成员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终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那时候写出来的论文甚至都没有时间从头到尾再通读一遍,但我依然觉得获奖并不意外,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模型。”郑孝评自豪的说。
在接下来等待比赛结果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们的心态却是异常的平静。“接到获奖通知那天我正在帮忙迎新,听到结果的时候没有觉得意外,却很欣慰。”郑孝评说,以往几年里燕山学院也陆续派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但是要属这次取得的成绩最好,能为学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我们当时参加比赛的目标之一。
  而能够取得这样令人欣喜的成绩,自然也是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帮助与鼓励,对此,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心存感激。“从刚开始团队组建时针对专业不同而科学搭配分组,到培训班开课时的认真备课、耐心指导,再到后来的模拟竞赛等等一系列的赛前准备,老师们事事都要留神费心,仔细斟酌,还要为我们答疑解难,偶尔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还会出现加班熬夜的情况,我们能够获得这样好的成绩,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默默付出的指导老师。” 张玉鑫如是说。
  尽管那些参赛的日子已经过去,成员们对于那段并肩作战的参赛经历却记忆犹新。那是一段青春岁月里绝不能遗失的记忆,有志同道合的益友相伴,有循循善诱的良师教导,有绮丽美好的梦想相随,如同是开在孤壁悬崖上的纯净百合花,忍受了生命的寒凉与孤独,才能够并不意外的最终开出华美的花盘。

孜孜不倦,尽职尽责默默奉献
  在参赛选手们收获荣誉的同时,背后默默的鼓励与支持他们的老师也同样付出了很多。提起这段经历,我校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的总负责人——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刘贵基回忆说:“学校对组织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工作非常重视,这是我们几年来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随着报名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增多,给做好这项工作也带来了很多困难,包括组织报名、参赛队伍的选拔、指导老师的匹配,还有更多的时间需要花在对参赛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随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一对一沟通和解决。在这期间,老师也还要对参赛同学做很多的思想工作,其中提到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坚持到底,决不能轻易放弃”。刘贵基说他记得很清楚,组织报名是从四月份开始的,直到九月中旬正式比赛结束,长达5个月的比赛过程中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可是说把全部的经历都放在了对比赛的支持和帮助上,确保整个过程中不出现任何突发状况。可以说,没有老师们的默默奉献,就没有建模竞赛的顺利进行,他想代表所有参赛的学生说一句“老师们辛苦了”。
而当问及他对本次参赛学生的表现有何看法时,他笑说:“今年的六个参赛队伍表现都很积极,没有任何一个人中途打过退堂鼓,平时能经常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正式比赛时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72小时连轴转,咬牙坚持到了最后。” 他说到这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成绩永远是老师最大的骄傲”,这句话放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的。
  刘贵基对记者说,“取得不错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次比赛过程里,每一个人都获得了一份难忘的经历,在比赛中得到了锻炼,才是我们组织比赛的最终意义所在。”
  
  求实创新,严谨治学铸就辉煌
  在本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燕山学院有两队学生获得山东省一等奖,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也是一个突破,也是燕山学院长期以来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学院办学特色的结果。
  燕山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军对记者说,作为一所财经类的独立学院,燕山学院自成立以来,按照建设一流独立学院的要求,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尤其在2008年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决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分类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较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各类竞赛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并加大学分比重。为此,学院还专门制订了相配套的《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本科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从制度上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学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数学建模竞赛是国内影响与规模最大的在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院领导对此一直非常重视。“燕山学院的学生迄今为止共参加了三届比赛,第一次没有获奖,第二次获得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今年的大赛共有国内外1251所高校19490支参赛队的近6万名大学生参加,是历年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而我们却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并且是获奖高校中唯一同时获得本科组A、B类题一等奖的学院。”说到这儿,喜悦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连续三届参赛,从最初参赛时发动学生报名参赛,到今年参赛时同学们踊跃报名,报名人数也是一年比一年多,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今年,燕山学院经过认真考核筛选,依然保留了6支参赛队,学院坚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生参赛,不仅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制度,还从住宿、饮食、交通等各个方面,为参赛学生提供后勤支持,使学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保证了学生能全心投入比赛,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