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秋色如画。10月30日下午,燕山校区办公楼七楼会议室,围绕“财大精神”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以下简称“三风一精神”)表述语征集的首场专题座谈会正在举行。

建校77年来,特别是合并建校14年来,我们形成了怎样的教风?未来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去努力?可以用什么话语或词语来概括表述山财大的教风?围绕这一连串的问题,现场展开了坦诚、真诚的面对面交流。从七十多岁的退休老教授,到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刚入职两年的年轻博士,10位教师代表畅所欲言,给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答案。

共识:“这场座谈会,开得正当其时”
“教风建设,我们一直在努力,常抓不懈,老师们躬行实践,成绩斐然。现在要做的是用什么精彩的词语来凝练、来概括”,副校长张红霞说。在学校文化建设年之际开展这项活动,张红霞表示,“非常重要、正当其时”。
学校对教风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近年来,先后制定实施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听课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深入开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教风建设和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今年9月下旬,“三风一精神”表述语征集经党委会研究确定,正式行文印发。随后,官微、校报以及各学院公众号等发布了征集通知,立刻受到广大师生校友、社会各界密切关注,投稿络绎不绝。目前征稿邮箱几乎每天都有新作品。
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于洪良在主持座谈时表示,2025年是学校确定的文化建设年,为“三风一精神”表述语的凝练提供了重要契机。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一一三九”发展思路,就将“文化引领保障”列为三大保障之一。征集“三风一精神”表述语,可以说是继校史溯源、创校校长顾准塑像揭幕、办学成就展开展之后文化建设年的另一项重头戏。
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毛玉美认为,学校对教风的征集与凝练很有意义,对引领教师发展、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意义重大。随着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传统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凝练“教风”适应了时代变革,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学校研究生教学督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智能会计现代产业学院执行院长石贵泉教授用“服务”比喻师生关系,“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教师的职责就是竭尽全力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让他们兴高采烈跨进校门,自信满满走向社会。”
工商管理学院崔霞教授的发言精准到位。她认为,“凝练教风是一个理想状态和缺什么补什么的综合。通过表述语的征集,可以激发全校师生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精气神,立足新起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思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交融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中,10位教师代表各抒己见,充分阐释了各自心中教风的内涵。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认真聆听,不时将老师们的真知灼见记录下来。
“明德”“立德”“崇德”……交流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将“德”排在了教风之首。对此,学校教学督导组组长、会计学院退休教授胡元木这样解释:“将道德培养置于教风首位,以德育为先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明德’取自《礼记·大学》,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毛玉美从“修己”“育人”两个层面解释“明德”的内涵,“高校教师应以德为先、为人师表,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
毛玉美的解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石贵泉认为,教师首先要“秉诚”即秉持诚信,教出来的学生才能诚信做事。公共管理学院青年教师蒋晓莹博士认为,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真正当好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学校坐落于泉城济南,深受齐鲁文化滋养。”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经济学院教授齐杨认为,“立德”囊括了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培育学生诚信品格和责任担当的高度凝练。
座谈中,“经世致用”“创新”“笃业”“笃学”“笃行”等词频频出现。在当下新一代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冲击财经专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们对教风的思考更加深邃,更加呼应时代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当今的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道授业,而更意味着直面变革的回应力”。发言中,崔霞分享了自己对于做“大先生”以及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认为教风的凝练应强调“铸魂强师”。
保险学院副院长、范红丽教授认为,财经知识更新较快,与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紧密相连,教师应“笃行不倦”,秉持敬业精神、坚守教育初心。金融学院副教授、校级教学督导经济组组长刘新学表示,如何在工作中持续革新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是应对时代挑战、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尚能、博学、善教”既是对财大教风的构想,也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聂喆亦持相近观点,她强调教师应做到术业有专攻,因此,教风的提炼也应鲜明凸显“博学、笃行”的风尚。如何在教风中彰显财经院校的特色也成为讨论热点。统计与数学学院副院长郭洪锋教授认为,教风应突出“经世”理念,这与学校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财经人才的目标与定位相契合。
共鸣:教风浸润在财大校园的每个角落
座谈会上,发言者讲述的一个个生动事例,刻画出山财大教风最鲜活的模样。
“传帮带”是山财大教风的优良传统。2007年至2011年,范红丽在我校读本科。她自称是优良教风的受益者。2017年,博士毕业的她回校入职初登讲台时,就得到了学院和前辈教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分享。同样感受到“传帮带”温暖的还有齐杨、聂喆和蒋晓莹。蒋晓莹说,无论是参加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还是参加省青教赛时,都真切感受到这种代际之间的扶持与传承,而一代一代教师的言传身教正是教风绵延不息的重要纽带。
对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关爱,是山财大教风中最温暖的底色;高度的敬业精神则是山财大教风的坚实基座。聂喆帮助学生纠正英语发音、范红丽描绘的师生食堂共餐交流场景,都体现了教师将育人工作融入日常点滴的负责态度与仁爱之心。从石贵泉严格把关教学环节,到毛玉美提到的马院教师刻苦钻研业务,无一不是教风最有力的注脚。
为了这次座谈会,每位教师都提前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他们上网搜索、研读相关内容,以便准确深刻地把握教风的内涵;甚至到座谈会召开前还在反复打磨发言稿,力求完美,这不正是教风最好的呈现?
“山财大是每一位财大人的,山财大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人人都去努力,事情就一定能办好。这不仅体现在‘三风一精神’的征集上,也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于洪良在座谈会结束时说,“今天,老中青三代老师们都讲得非常深刻到位,也很有新意,开了个好头,打了一个样。像这样的座谈会,我们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撰稿:马琳 泥霓 编辑:张艳霞 终审:于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