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意渐浓,燕山校区办公楼7楼会议室的气氛却再一次被“财大精神”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以下简称“三风一精神”)表述语征集座谈会点燃。

11月21日下午,继前两场聚焦“教风”“学风”的深入对话后,第三场座谈会如约而至。校党委副书记张培国,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于洪良,与任职近40年的老教授、优秀校友、资深媒体人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财大精神”的主旨意蕴、细致打磨“校风、教风、学风”的内涵表述。
在观点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下,属于山财大“三风一精神”的内核共识已逐渐清晰。
高:站位高远
座谈中张培国强调,凝练“三风一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师生校友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凸显了一所高校应有的情怀与追求。
“三风一精神”的构筑如此重要,其凝练必须站位高远。对于这一点,与会嘉宾达成共识。
“我们的办学是为了什么?”1984级校友、统计与数学学院退休教授张东光开宗明义地提出,精神的凝练应回归高校的根本使命,当从“兴学之意”追问,“济世为民”理应成为山财大精神的底色。
山东省行为科学学会会长、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黄少英,1984级校友、教授董彦岭同样认为,学校浸润着济世为民的传统,“经世致用”“财理天下”是山财大最鲜明的文化符号。
“提炼‘三风一精神’不能脱离学校的站位和格局。”2000级国际经贸专业校友、山东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刘传佳认为,学校是省部共建高校,承担着服务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开放面向世界、创新聚力兴鲁”的精神概括,体现了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现实责任。
发言中,“追求卓越”的价值指向被反复提及,成为大家认同的精神表达。
“既然目标是坐稳一流财经高校,就应在精神层面提出更高的战略要求。”齐鲁晚报数据应用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育新闻事业部副主任徐玉芹长期关注学校的发展。她认为,山财大具备着以“卓越”为目标不断前行的能力与底气,“追求卓越”是激励师生踔厉奋发的精神传承。
1999级财政学专业校友、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田远将讨论的重心转向每一位财大人,指出尽管入学时并非“高分代表”,但校友们通过努力最终成为各自领域的骨干翘楚,恰恰是“追求卓越”最生动的体现。
德:立德树人
“大学精神,是刻在石头上的光。”田远的比喻在座谈会上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对于一所大学,立德树人正是这束光的光源所在。
德,是山财大精神的根脉,这源于创校校长顾准先生。
“顾准的生命轨迹就是一部‘厚德’的教材。他在逆境中保持洞察力、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原则,这是对‘厚德坚韧’最深刻的注解。”座谈会上,田远以顾准的事迹为例,阐释德的内涵。
2001级会计专业校友、山东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教授刘晓红从校训中寻找“德”的精神来源。
“在‘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的校训里,‘德’是对大学生品格塑造的全面要求。”刘晓红至今记得老师们常说的“先做人,再做学问”的朴素叮嘱。从连续四年被评为文明宿舍的生活习惯,到如今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的言行举止,“修身齐家才能平天下”的理念始终影响着她。
座谈中,嘉宾们从育人视角阐明了“德”为何是“三风一精神”的重要要素。
董彦岭以“品重端方、学求经济”解读“德”对学风塑造的影响。在他看来,德是财经人才的第一品质,只有品德端正,学问才能真正“经世致用”。
徐玉芹特别指出,财经专业与经济利益紧密相连,对品德的要求更为严格,“德”在财经人才的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已经沉淀为学校的核心精神要义。
2005级经济学专业校友、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编辑熊苗认为,当把个体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德”可诠释为“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学校面向世界培养财经人才的时代风范。
实:踏实求是
“山财大学生给人的共同印象是做人踏实、基础扎实。”刘晓红的评价从侧面印证了社会对学校育人质量的认可。
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踏实、求是……与“实”相关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嘉宾们对“三风一精神”的表述中。
黄少英用“沉稳踏实,紧张活泼”来概括山财大的校风,认为这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
董彦岭认为教风的凝练同样需要注入“实”的基因,据此他用“博学精思,求实创新”八个字来概括教风,强调学校扎根齐鲁大地办学的务实态度。
在山财大求学七年,刘晓红对学校踏实严谨的教风有着切身体会。“记得因为一个自变量选择的问题,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反复推演论证。是山财大教会我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工作10来年,她沿着老师的脚印踏实前行,“老师们为我做了榜样,现在我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我的学生”。
校友和媒体人的双重身份,让刘传佳和熊苗能以更宏观的视角阐发对“实”的看法。他们认为应该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融入校风中,保持“开放求是”,“立足脚下、立足时代、立足问题”,与问题和公众对话。
合:和合共生
“山财大,是一片什么种子都能开出花的土壤。”田远幽默又自豪的一句话,让现场笑声和掌声交织。
在田远看来,最能代表山财大精神的表述语是“和合共生”,它完美体现了山财大和财大人如“水”般包容的品格。他的看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合”也成为座谈会上最具山财大特色的一个字。
在田远看来,“和合共生”渗透在办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从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斐然,到交叉学科的大跨步发展……无不体现“和合共生”的精神。而我校2000级英语专业校友张玲玲以第一高票当选联合国上诉法庭法官的消息更为“合”添加了强有力的注脚。
11月20日见报的《山财大校友张玲玲当选联合国法官》一文作者徐玉芹,对“和合共生”有着特别深的认同感。身为一名深耕山东教育20多年、采访过众多财大人的资深新闻工作者,她说:“山财大的学生既可以在本专业领域垂直发展,又可以跨专业发展,背后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包容成长环境和多元发展平台,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做到的。”
董彦岭则从师生关系角度提出,“合”指重建信任、打造融洽的共同体,构建“和合”的校园生态建设。作为校友,刘传佳对“和合共生”有着自己的理解,“校友会将四面八方的山财大人从精神上粘合在一起,‘合’不仅是彼此情感的链接,也是资源和智慧的汇聚。”
三场座谈会,三次思维的碰撞,充分印证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是在实践中形成、在讨论中凝练、在发展中传承的。于洪良表示,“大家的见解深刻,见仁见智。我们将认真吸收借鉴,让‘三风一精神’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撰稿:泥霓 马琳 编辑、终审:张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