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人民网】潘明星教授:政府收入并不是国地税收入简单相加

2018年01月22日 07:30  单位 : 宣传部    浏览次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财税专家潘明星教授在看了网上流传的《山东,债务压城的山东》一文后说,“这篇文章很多财政学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搞明白。”

政府收入并不是

国地税收入简单相加

国地税总收入减去一般预算支出,就等于财政刚性缺口吗?

潘明星说,这种观点首先犯了常识性错误。国税收入一般指国税局征收的税收收入,但不是全部上缴中央;地税收入一般指地税局征收的税收收入,但也不是全部留给地方。

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才有了国税、地税之分。其中国税收入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体量最大,消费税100%给中央;2016年5月1日全面营改增前,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之间75:25分享,2016年5月1日后,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

地税收入也有很多税种,以所得税为例,2002年开始,中央和地方是六四分成。简单把国地税收入相加作为政府的收入,显然不对。

在现有预算体系下,地方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下级政府的上解收入。每一级政府的收入都绝不是国地税收入相加那么简单。

转移支付

是世界各国常规做法

2017年,山东加大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对此,潘明星说,“转移支付是世界各国中央财政向地方转移的常规做法,不能看到转移支付就认为是负面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有转移支付,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有上解收入,太正常了。一个省向中央争取转移支付并不代表经济不行了,反而是财政体制运行的常规工作。因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本来就包括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前者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组成,用于弥补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差额和相同级次不同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后者是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补助给下级政府的专项支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专款”。

2016年财政决算数据显示,广东、上海、福建等省同样接受了财政转移支付。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下,转移支付更为普遍。

以前三季度数据

推论全年并不科学

有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山东财政收支出现缺口,这正常吗?

潘明星说,财政年度都是公历年度,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截至24时。年内各季度收支出现季节性波动和收支不匹配,并不稀奇。如,财政收入的阶段性集中入库,或财政支出的阶段性集中支付,都会出现收支不匹配。以前三季度的数据去推论全年,这种推论并不科学。

政府干事才花钱

赤字是一种政策手段

此外,财政收支不平衡,也不一定是经济困难。潘明星说,政府有作为、集中办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比如提高低保水平、治理大气污染,花钱多了,也会出现阶段性财政收支不平衡。

政府干事才花钱,有结余不一定是好事。计划经济时代讲求财政收支平衡,谈赤字色变。但实际上,赤字不是贬义词,是中性词。好比企业借款,有借款不代表企业变差,没有借款不代表企业很好,可能做不大。西方经济学里有赤字财政政策,赤字也是一种政策手段。

近年来我国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规模减税降费,给企业减负,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阶段性提高赤字率”的举措。这是中央决策层有作为的主动调整,是一种大思路的转变。政府主动减税降费,企业税后可支配收入就会增加,进而增加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山东财政收入

并未丧失增长性

潘明星认为,所谓山东财政收入丧失了增长性,是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山东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多年来一直与GDP的增速大体相当,即使在2016年营改增、减税力度较大的年份,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也是稍稍慢于GDP增速。”而随着减税效果显现,经济盘子做大,2017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又有恢复。“减税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增加财政收入,这就是经济学著名的‘拉弗曲线’所描述的规律。表明的就是税基增大,即使税率更低,但税收也会增多。”

媒体链接:http://sd.people.com.cn/n2/2018/0120/c166192-31164519.html?from=timeline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