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联合日报】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2018年03月09日 10:10  单位 : 宣传部    浏览次 

□本报记者 宋晓雨/文 李昱/摄

2017年5月,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旨在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重要指示,明显加快了建设旅游强省的步伐。

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记者就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采访了部分省政协委员。

穷则思变

不甘抱着金饭碗要饭吃

“前些年,俺全家四口人就靠种庄稼和板栗过日子,一年辛苦下来,满打满算收入也不过7500元。自从村里开办乡村旅游后,俺改造了原来的住房,办起了农家乐,游客来到这里可现场体验包粽子,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旅游旺季时往往是这一批还没走,另一批又在门口排队等着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200多人,这样的好日子,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说起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变化,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的张燕芳大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中郝峪村位于省内第三高峰——鲁山脚下,这里溪流淙淙,林木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2%,素有“淄博天然氧吧”之称。但因为贫穷、闭塞,大多数青壮年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最少时全村仅剩下老弱病残70余人。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是如何实现由贫到富、破茧化蝶的美丽嬗变的呢?

面对乡亲们的贫困,在外经商的村民赵东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毅然卖掉了三个红红火火的企业,回到山村当起了村主任。凭借几十年的经商经验,他敏锐地察觉到利用本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办乡村旅游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条可行之路。

张燕芳就地取材,办农家乐挣到了钱,就是明显的例证。与此同时,这个消息也在村里迅速传播开来,第二年,又有20多户村民加入了农家乐队伍。

随着农家乐队伍的逐步扩大,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被点燃。赵东强又提出了办旅游开发公司的新思路,并成立了“幽幽谷旅游开发公司”。公司负责全村旅游项目开发和运营,村集体按照“公司运作+单体承包+村民入股”的新模式,对农家乐统一规划和管理。“现在村民人人都是股东。”赵东强介绍说,“去年,我们村接待游客13万人,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中郝峪村被授予“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被国家旅游局领导称赞为乡村旅游扶贫的“中郝峪模式”。

现在,像中郝峪这样火爆的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在淄博不是孤立的个案,还有土峪、乐疃、牛记庵等一批备受游客青睐的典型村。

中郝峪村只是我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的一个缩影。省旅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320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业户6.4万户,吸纳安置就业33万人,建成旅游强乡镇527个、特色村1180个、星级农家乐4063个、精品采摘园921个、开心农场168个。61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位居全国第一位。

据统计,2016年,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97亿人次,超过全省旅游接待总数(7.1亿人次)的二分之一;乡村旅游收入2200亿元,超过全省旅游收入(8030亿元)的四分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全省3200多个乡村旅游点,已全部入驻八喜旅游网电商平台,乡村旅游点的民宿、农产品等实现了网上售卖和网上支付,也就是说,实现了“乡村旅游+互联网”,这在全国也是首例。

“实践证明,乡村旅游作为农业与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在解决农民脱贫致富、改善乡村环境、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确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省政协委员马继业说。

在省政协委员董方军看来,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因此,乡村旅游必然成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省政协委员李瑞华认为:“或许对于任何一个村庄而言,一家农家乐不可能直接带来经济的改变。但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可以以此为切口,带动整个乡村的复兴。”

乡村游

不能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

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省政协委员常爱玲认为,我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高山、丘陵、河川、盆地等各种地形地貌,植物种类繁多,传统村落众多,乡村民俗文化斑斓多彩,民间传说生动感人,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条件。

“我省乡村旅游在发展中立足本地特有资源,发挥乡村文化特色,融合乡村生态产品,促进了传统农家乐模式升级换代,从而推进了我省农业转型,带动了农民致富。同时,还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旅游消费,也促进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了农村生态文明。但不可忽视的是,也存在着影响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常爱玲说。

常爱玲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她表示:“目前,我省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

省政协委员董方军也表示,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

省政协委员刘春宏则认为,我省乡村旅游开发还存在着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此外,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相矛盾,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物循环中,严重制约了我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刘春宏说。

“就一个区域而言,要发展乡村旅游,地方政府首先要对本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快速而有步骤地发展乡村旅游;还必须分析明确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问题。”马继业说。

在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紧张,农民缺少开展乡村旅游资金的情况下,资金哪里来?董方军给出了答案:“地方政府在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利用上级财政资金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吃透上级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投资投向乡村旅游领域。”

针对人才缺失的困局,刘春宏建议,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由各部门派出的驻村帮扶干部,协助村干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报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为给农村培养发展乡村旅游的永久性人才,县级旅游局可以从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选拔大专以上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有潜质的回乡务工青年、开办旅游服务点的农家青年,开设不同期限、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并进行技能等级或资格考试,发放不同的技能证书或资格证书,并不间断进行旅游景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人才支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刘春宏说。

在委员们看来,无论怎样,只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强化旅游与农业的整合,步步实现转型升级,那么乡村旅游就能成为帮助人们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生态经济。

乡村振兴

如何实现

中国优秀民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费县,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淳朴真挚的乡风民情、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费县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在这片土地上,费县群众依托天然的自然资源优势,擦亮了乡村旅游的魅力品牌,一系列的荣誉向费县涌来,先后被评为世界长寿之乡、山东旅游强县、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放在以前,乡村旅游不过是“看乡村景、吃农家饭”的初级模式。如何使传统的乡村旅游适应大众旅游时代,实现跨界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成为摆在费县乡村旅游面前现实的课题。

“近年来,费县围绕‘全域化规划、全景区建设、全行业融合、全时空打造、全民性参与’的工作要求,打造出了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旅游业发展‘费县模式’,成为带动当地经济腾飞的新引擎。”当地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

听到费县通过开发乡村旅游,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事例后,李瑞华告诉记者:“去年我游览了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目睹了景区对周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客流量大为增加,使农家乐经营者直接受益。当地的土特产品销售也大为提高,村民尝到了甜头,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由此可见,乡村旅游不仅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还在美化乡村环境、深化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常爱玲如是说。

事实上,经过采访,记者总结出委员们最为一致的观点是,让乡村游成为美丽中国、富美乡村的生动载体,成为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到碧水、载得动乡愁的真实写照。

媒体链接:http://read.lhwww.cn/Readingzone/PaperInfo/FD9BB33C-56FC-4E24-B591-0F176EB548EB?aid=AB93DBDF-E5EE-45DA-9D0B-1EBB2A737E9B&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10006-weixin-1-52626-6b3bffd01fdde4900130bc5a2751b6d1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