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大众日报】董彦岭:内生动力为何重要

2020年04月01日 09:34  单位 :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 


□ 董彦岭

扶贫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帮助贫困人口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培育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贫困群体落入“贫困陷阱”,减少他们对外部帮扶救济的依赖,最终实现减贫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后,作出的又一科学论断和战略部署,对新时代的脱贫减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贫困陷阱”。这也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划定贫困线的一个重要依据。个人收入一旦低于一个特定水平,贫困人口就会挣扎在贫困线上,实现不了任何积累,只能陷入贫困循环。扶贫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这个贫困群体跳出“贫困陷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长期陷于“贫困陷阱”的人,不仅是物质贫困,而且也会对未来发展丧失信心,从而失去奋斗的动力。所以扶贫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帮助贫困人口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要培育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扶贫减贫的成果才能最终得到巩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能减少他们对外部帮扶救济的依赖,最终实现减贫的目标。

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更多地从发展机会和心理方面探讨了贫困及其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些机制。研究表明,每个贫困家庭和个人都具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只不过在现实中,这个愿望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和引导。中国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扶贫减贫实践,不仅规模空前,而且多措并举,将很多贫困人口带入了脱贫致富的良性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人口不仅具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也具有脱贫致富的丰富潜力。就像很多研究贫困问题的经济学家所认识到的那样,每个穷人内心都潜藏着一个企业家。但这个愿望必须被点燃,这个企业家必须被激活。只有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才能最终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也是谋划长远、接续未来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激发低收入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当前尤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进一步加强条件建设,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也创造了很多经验。在吸收世界各国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展了系统的产业扶贫工作。有了产业,贫困人口才有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也才能燃起脱贫致富的希望,并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扶贫工厂、扶贫车间如何持续地、高质量地搞下去,不仅关乎脱贫成就,而且关乎发展后劲。

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对贫困人口就业和创业的培训。要立足贫困人口实际,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在就业和创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多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活动,就是很有价值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克服一个偏见,就是“穷人创什么业,老老实实干活挣钱就行”。其实穷人也会面临很多机会,也有很多创意想法,要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业的积极性。

要注重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拓展贫困人口的致富空间。我国贫困人口基本上都在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乡村的现代化,让全体农村居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把脱贫致富结合到乡村振兴战略中,能够使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和发展机会,让贫困农民群众看到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前景,更有利于激发起内在动力。

注重物质帮扶和思想帮扶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建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贫困人口并不一定就在才能上比普通人差,长期贫困的境遇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挫败感,需要积极引导,建立起脱贫致富的自信心。需要帮扶队伍把工作做实做细,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纠正一些消极的行为习惯和惯性。要充分发挥多元社会力量的作用,让政府、企业和志愿者的扶贫力量形成有机融合,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手段和机会,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动力,让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之路越走越宽,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奔小康。(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媒体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331/Articel09005MT.htm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