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联合日报】文化艺术:向美 向善 向未来

2022年01月25日 10:18  单位 :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 


“让年轻人爱上红色文化”

1月21日,记者事先预约的两位委员在采访间不慎“撞车”,却成就了一段精彩的“聊天”。

“嗨,还是老大哥您呐!今年可是老大哥的收获之年!”朱德泉委员看到铁流委员时,连忙上前招呼。“两本书”,铁流委员谦答。

据悉,今年铁流的两部文学作品《靠山》《烈火芳菲》相继问世,尤其是长篇报告文学《靠山》,讲述了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故事,作为建党百年的一份厚礼,备受社会推崇。

“我今年带上会的提案就是‘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新时代的红色文化’,我觉得我该跟您好好聊一聊。”朱德泉接着说。“对,你这个提得很好。”铁流也聊上了兴头:“我今年也到学校里,给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上了几堂宣讲课,孩子们听得是津津有味……”

听着二人的聊天,记者深受启发。

“咱俩有很多共同的认识。一个是你也到学校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我今年作为‘政协委员为青年讲党史’的主讲人,开了几场宣讲课。我正致力于怎么样让年轻人爱上红色文化,而您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创作者,用新时代的表达方式来讲过去的故事。从文学的角度上来讲,你现在对红色故事的叙述方式肯定和原来有所不同,也在摸索和改变。我们真是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向您取取经,吸收养分,借鉴借鉴。”朱德泉接过话茬。

“我现在对红色文学的社会关注度很有自信。”铁流委员说到了高兴处。

结合多年来的采访,铁流谈到写《靠山》用了14年的时间,从2007年开始构思采访,到成熟成稿,足迹走遍了全国众多的老区和革命根据地。“好的文学素材,就好比人打井一样,这口井打得越深,喝到的水就越甘甜。”铁流进一步表述,作家越深入生活,也就越能在生活当中淘到真金白银,才能够把得住时代的脉搏。

这次采访,记者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收获。 本报记者 陈文

杜玉珍委员建议

青年戏曲人才培养应做好“三篇文章”

山东是戏曲大省,山东戏曲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从长远看,山东戏曲的振兴和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省政协委员杜玉珍建议,健全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储备后备力量。

“国有戏曲院团改制后转为企业运营模式,但在现有的体制下,剧团很多出色的青年演员因为没有编制,不能参与职称评审和定级定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杜玉珍委员建议,要助力戏曲院团做好改制后的“拴心留人”文章。各级政府在推进国有戏曲院团的改革过程中,应协助院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给予基本的经费保障,消除“企事业差”,弥补国有改制院团在人员工资、五险一金、市场运行等方面的经费缺口,稳定戏曲人才队伍。

“我省启动了‘戏曲后备军培养计划’,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剧种发展和艺术传承上,需要每一个剧种老中青三代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杜玉珍委员建议,要支持戏曲名家做好传承上的“薪火相续”文章。各级政府要出台政策,进一步支持我省戏曲非遗传承人、民间戏曲艺人积极参与戏曲教育和传承。启动“名师收徒”“名家传艺”工程,进一步支持各剧种的代表性传承人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

“近年来,虽然我省扶持发展戏曲职业教育,但和其他兄弟省市剧种的发展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河南豫剧,其从业的青年演员中不乏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等学历者,其院团的实力和青年演员的综合素质日渐位居全国前列。”杜玉珍委员建议,要激励青年新秀做好发展上的“青胜于蓝”文章。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中青年戏曲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大力支持戏曲院团和戏曲院校合作,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及人才培养基地。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戏曲艺术工作者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充分激发我省中青年戏曲人才在艺术生涯巅峰期的创造力。本报记者 袁华

李若冰委员建议

推广艺术进社区 推动精准惠民

推动艺术进社区,是让市民享有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打造城市高质量公共文化品牌的具体行动。李若冰委员建议,支持省会济南作为试点,创建艺术进社区的示范区,在全省推广艺术进社区活动,真正体现文化惠民、精准惠民,让齐鲁人民能够真正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

她建议,建设省、市、县(区)、街镇协同机制,按照“群众点菜,政府买单”模式,形成四级合力,根据各地不同的特色,开展精准文化惠民服务。

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市县(区)将艺术进社区列入政府一般公共预算;创新运作模式,聘请第三方组织实施监督评价文化艺术产品、服务采购等内容,每年要根据群众的意愿进行调整优化。 本报记者 聂梅

刘春宏委员建议

弘扬齐鲁优秀文化 增强学生文明素养

“齐鲁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与鲁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省政协委员刘春宏建议,以齐鲁文化为指导,加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以齐鲁文化为内容,加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

刘春宏建议,运用齐鲁文化完善课程设置,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传授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使学生真正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养成传统美德,达到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目标。

同时,要以齐鲁文化丰富实践环节,改善教学实效,加强教学的实效评价,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并以齐鲁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文明素养。 本报记者 杨帆

远宏委员建议

提升龙山文化品质擦亮“山东手造”品牌

“龙山文化发源于山东,是中华早期文明的代表,其代表性文化遗存——龙山黑陶在陶瓷史乃至中华文明史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为使传统黑陶手工艺术更好融入现代生活,需要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转化。”远宏委员建议,进一步强化平台影响力、市场活力、政策环境,提升规模和品质,促进龙山文化创新发展,擦亮“山东手造”品牌。

加大对龙山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历史上,黑陶以“黑、薄、光、纽”精妙技艺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要传播黑陶艺术的独特魅力,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创新性发展。

扶持行业人才培养,搭建新平台,创造相关条件。精准把握龙山黑陶传统文化精髓,通过传统黑陶工艺产业与新技术的深度渗透,叠加数字科技赋能,构建艺术家、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以及黑陶行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与时俱进创建龙山黑陶文化新生态,推动我国当代黑陶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远宏认为,构建龙山黑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范式,既有利于助推黑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有益于提升“山东手造”的质量和水平,擦亮“山东手造”品牌。 本报记者 张明慧 曲瑞雪

徐青峰委员建议

建设山东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心

“推动重大题材和主题性美术创作出精品、出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传播中华文化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为祖国和人民造型的重要举措。”省政协委员徐青峰建议,成立由山东省政府出资、山东艺术学院负责管理运营的“山东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中心”。

徐青峰认为,我省应加强重大主题性美术创作,提升水平、多出力作、培养新人,树立我省美术事业在全国的优势领先地位。

徐青峰建议,发挥我省独特的文化区位和政治传统优势,把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中心打造成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中心、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同时,可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联等沟通、合作,承接重大题材等任务;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作,举办全国性的主题性美术高水平论坛;与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机构合作,举办主题性美术作品展览;并不断出版有关画册、著作、文集、年鉴等研究成果。

同时,要创设良好的研创平台,建议投资筹建20个创作室(含油画、国画、雕塑等不同类型)和1个研究室。遴选主题性创作美术名家成立团队,建立以工作室为核心科学的研创和培养机制。 本报记者 秦洁

刘青砚委员建议

将齐鲁优秀文化艺术纳入美育教育

2020年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山东在开辟美育教育中旨在强化认知与传播弘扬齐鲁优秀文化艺术方面工作的可行性与可依性上提供了基本遵循。刘青砚委员建议,将齐鲁优秀文化艺术“植入”美育系统,以美育为“抓手”,培养青少年对齐鲁优秀文化艺术的认知和情怀。

科学论证,建树“标本”。要贯通融合国家制定的教材项目内容,要结合“标本”的“通感性”与“非功利性”作用,重视青少年“三观”教育的实际效应,把握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美育教学的规律。

广开渠道,整合资源。搭建整合美育的“第二课堂”,将能起“标本”作用的课题项目纳入美育教学环节中。不具备开辟“第二课堂” 的可以采取文艺家聘任制的办法。

发挥优势,建全机制。在所有高校增设美育公共必修课。在中小学设置“兴趣班”或“兴趣小组”, 充分利用在校课余时间,由专任教师进行美育课程的辅导。搭建“线上”和“线下”交互融合的美育平台,开展诸如“美育名师工作室”“美育期刊专栏”“美育进家庭”“美育下乡村”等栏目,实现美育资源的社会共享。

立足“标本”,完善评价。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分阶段分层次的考级制,在高校所设置的美育公共必修课推行学分制,评价的结果录入学历档案。本报记者 张成 实习生 廉晓晨 尹旌霖

媒体链接:http://www.lhrbszb.com/Readingzone/PaperInfo/B291A4FF-8A66-41C3-9FB5-B0C2F39CF668?aid=60EB8448-FC5A-44F1-855F-4DD77B7FF30F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