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大众日报】山东财经大学提出“1139发展思路”,力争——2035年稳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一方阵”

2024年05月30日 10:23      浏览次 


通讯员 于洪良 报道

本报济南讯 5月21日至22日,山东财经大学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学校党委书记查玉喜在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以“1139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接续奋斗,奋力谱写新时代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新篇章。

学校提出的“1139发展思路”,是指“坚持一个办学定位,锚定一个发展目标,强化三大战略,推进九项举措”,这是基于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光荣使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信息技术迭代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学校审慎理性研判未来面临的全新外部环境的多重考验而提出来的。

坚持一个办学定位,是学校立足于“办学历史悠久、财经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地位突出”的既有办学基础,发扬省部共建优势,着眼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要求,始终坚持“建设财经类高水平特色大学”这一办学定位,这是学校对办学历史的继承延续,是学校对新时代新要求的郑重回应,是学校对国家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锚定一个发展目标,是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以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的奋进姿态,锚定“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力争经过5年不懈努力,学校实现全国A类学科的突破,总体办学实力位居省属高校前五名,稳居全国财经类高校前八名。在此基础上奋力赶超、争先进位,到2035年,力争1—2个学科成为国家一流学科,总体办学实力稳居全省高校、全国财经类高校“第一方阵”。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学校将强化三大战略,一是强化学科筑峰战略,深入贯彻国家“双一流”建设工作部署,立足办学定位与学科发展规律,深度凝炼学科方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既有优势,突出财经特色,做强优势学科,提升学术核心竞争力,积极营造崇尚学术、尊重学者、激励创新的良好学术生态,全力推进学科筑峰战略,提高学科水平,打造学科高峰。二是强化人才强校战略,从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出发,着力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吸引人才、会聚人才提供资源和制度保障,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以人事考核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重点,持续优化人才发展通道,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强力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服务山东战略,坚持大学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深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服务山东战略,积极助力山东高质量发展,为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实现服务山东重点突破。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优势,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实现校地同频共振、合作共赢,在服务济南“强省会”战略中展现担当作为。

学校将全力推进九项举措,具体来说就是实施三大工程、聚力三大行动、夯实三大保障。

三大工程包括人才培养提质工程、学科建设突破工程、科学研究登峰工程。在人才培养提质方面,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421”行动计划为引擎,推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经济、管理等学科,推动新财经特色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着力构建新财经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突破方面,完善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学科融合,强化学科特色,着力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全力培育、冲击一流学科。在科学研究登峰方面,今后五年争取立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20项左右,国家级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以上,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篇左右,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项以上,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聚力三大行动,即强师引智行动、服务社会行动和开放拓新行动。学校将坚定不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引育并举,完善激励机制,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将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国家、山东省及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服务机制,全面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学校将服务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文章,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浓厚的开放办学氛围。

夯实三大保障,即夯实治理效能保障,以高效善治为目标,积极推进管理机制、运行保障创新,持续提高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文化引领保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价值观塑造放在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首位,努力涵育时代新人;夯实综合服务保障,以服务师生和保障教研为中心,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现代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

媒体链接:http://dzrb.dzng.com/paper/paperShare/id/844418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