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党建引领 “青”力建功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提升大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实效的探索实践

2025年09月18日 11:22      浏览次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作为山东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稳步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以“青”力建功,叫响“青”字号品牌,精准赋能大学生社区实践育人实效提升,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在基层一线的火热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布局共建矩阵 筑牢大学生社区实践之“根”

学院以党建为引擎,积极推广“青年+网格”工作理念,统筹校内外共青团组织资源,布局“青”力共建矩阵,有效运用社会治理的“针”,把团员青年融入到网格治理中,筑牢大学生社区实践之“根”,为破解“合作缺平台、实践缺场景、资源缺整合”等难题谋篇布局。

加强顶层设计。学院持续推动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形成党支部结对指导团支部的联动机制,建立“三个一”工作法,即:每个党支部结对2—3个团支部,指导团支部每月开展一次社区实践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社区实践心得分享主题党团日活动。将主题党团日活动延伸至社区红色礼堂、“三味书屋”、“民生茶馆”、社区广场等场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的场景化融合,在体悟国情、社情、民情中感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实践要求和深刻内涵,例如,在“党的二十大宣讲进社区”活动中,学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和青年团员共同参与,开展党的理论宣讲;在“红色家书进社区”活动中,学生党员面向居民朗诵经典红色家书,讲述红色家书背后的红色故事。

加强协同联动。学院组建“青”字号网格服务团队,引导青年党员、团员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实现“网格吹哨、青年报到”,形成“党委把方向、共青团当先锋、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基层治理整体合力。学院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碧桂园社区联合打造“青春小网兜”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项目,成立“菁彩”青春网格员志愿服务队,指导学院40余个团支部、1200余名青年团员参与,设计实施实践项目7个,引领青年学生辅助社区网格员做好社区管理和综合治理,推动青年大学生助力基层治理精准化、常态化、长效化,被权威媒体报道50余次。该项目获批山东省党建带团建改革创新项目、“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示范项目,1名学生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名教师获评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名学生获评山东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25年,学院与圣井街道签署校地党建共建合作协议,建立联动机制,拓展并升级“青年之家”等团属阵地。

夯实体制机制 激活大学生社区实践之“脉”

学院坚持党建带团建,统筹用好校内外资源,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团建互促、社会融入”的共建格局,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的引领效能和“共建促实践”的目标导向,积极整合校地资源,不断构建党建引领机制、校地协同机制、项目运作机制、激励保障机制、思政融入机制、协同育人机制等,把党、团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基层社区。

优化参与机制。学院按照“立足专业、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在确保团支部参与覆盖率的基础上,严把成员“入口关”,着力提升团队质量,实行弹性参与机制和分组轮换机制,保证社区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发挥激励效应。学院将学生的实践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行“双报到、双管理”制度,服从社区的培训、管理、监督、考核及保障工作机制,对大学生参加社区实践获得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多维度评价、全过程评估、综合性衡量,遴选出一批优秀的青春网格员、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实践报告并进行表彰,鼓励更多学生参与社区实践。

实行骨干兼职。学院聘请社区党支部书记、老党员等担任大学生社区实践“帮帮团”导师,帮助大学生熟悉社情,提高社会工作本领,同时,邀请他们到学院兼任团支部书记“校外指导教师”,遴选团支书骨干到社区挂职团支部书记。

实施资源共享。学院将“青春小网兜”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项目与章丘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工作紧密结合,形成“章丘区主导、学院配合、街道落实”的协同联动、双向赋能模式。

扩大品牌影响 激发大学生社区实践之“能”

学院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多维聚力,激发大学生社区实践之“能”,持续推动“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落地生花。

聚力“区域赋能”。一是依托社区党支部、团支部、党群服务中心等,不断延伸工作手臂、前移工作阵地,逐步完善“党建+”“团建+”工作方法,实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党团联盟、资源共享”的新格局。二是积极与党史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单位合作,丰富红色文化活动内容;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创新社区实践项目运作方式。三是推动构建“社工组织+社区”的项目运行机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相对稳定的结对关系,助推社区实践提质升级。

聚力“专业赋能”。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方向,找到与社区工作的契合点,精准对接需求,先后开展党的二十大理论宣讲、金融防诈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等活动,实现大学生专业所长、实践锻炼、社区需求的互促互融。此外,社区还聘请学院的3位专家进入智囊团“能人库”,充分发挥学院专家学者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咨询服务的作用,为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聚力“品牌赋能”。学院不断优化“青春小网兜”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品牌项目创建,包括“青声传党音”“红色家书进社区”“左邻右里公益市集”“跟着垃圾去旅行”“情暖夕阳关爱独居老人”等。创新开展“社区议事会”服务项目。依托“红色服务联盟”平台,鼓励青春网格员在日常服务中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周末议事厅”“商量工作室”“民生茶馆”以及每周“社区议事会”进行交流探讨,增强青春网格员的政治意识。积极打造“家门口的自习室”品牌项目。开展“假期托管班”“四点半课堂”“少儿伴读”等一系列活动,有效缓解放学后、周末社区学生无人看管、无人辅导等问题。除了作业辅导、重点知识讲解,学院积极拓宽青少年兴趣培养渠道,创新开展科普知识、家风家训、党史教育、民俗文化、名著导读等辅导,“唤醒”社区的德育功能。持续开展助老助困、垃圾分类、美化社区环境等常态志愿服务。

探索“实践思政” 提升大学生社区实践之“效”

学院以实践育人为源头,提出“实践思政”理念,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聚焦思想培树、基层治理、党团协同、志愿服务等工作,发挥大学生社区实践在学院“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厚植家国情怀,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学院将红色文化元素植入社区实践,通过红色文化宣讲、红色家书分享、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歌曲吟唱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增强学生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认同。例如,组织开展“红色家书送社区”活动,在社区红色礼堂为社区居民开设家风诵读课,引导社区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家书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厚植家国情怀,重温光辉岁月,感悟革命精神;开展“暖心帮扶,助力独居”学雷锋活动日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解决生活实际困难,提升老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传承赓续雷锋精神,推动雷锋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学术创新育人实效。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聚焦社区综合治理、社区商业的发展困境、生态保护等领域及问题,深度结合“三千计划”社会实践(大学生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科创竞赛需求,孵化实践创新项目,实现创新实践与社区调研结合、学术科研与社会需求结合、校地资源与学术平台结合。例如,组织学生赴章丘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展“跟着垃圾去旅行”志愿服务,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章丘区环保事业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诠释对绿色生活方式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向往与追求。

强化价值引领,提升社会实践育人实效。学院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文化传承、金融知识宣讲、普法自护、志愿服务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经风雨、强筋骨、增才干,既为基层治理注入“一池春水”,让社区工作更有“温度”,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和创新意识。学院联合圣井街道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现场见证了垃圾处理工艺、建设规模以及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感受章丘区在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模式。同时,学院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推动垃圾分类与处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引导学生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组织学生赴济南市市中区舜玉社区开展“倡导垃圾分类 共建绿色城市”志愿服务活动,为住户分发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彩页,并向居民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强调垃圾分类对于提升公共卫生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倡导和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动,践行和传递“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绿色生活理念,为建设美丽社区、美丽城市、美丽中国增添一抹青春亮色。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就业服务育人实效。学院以“青春小网兜”大学生社区社会实践项目为基点,通过提升辐射影响效应,广泛与章丘区、圣井街道所辖企业、单位、社区等共建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走访,参与访企拓岗、招聘宣讲、实习实践等活动,增加企业和人才相互了解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精准的就业信息,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就业资源,推动学院“招、培、就、校”“四环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持续优化,助力学院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风劲正是扬帆时,奋进砥砺书华章。大学生社区实践是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融入基层的宝贵平台。未来,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创新育人机制,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在火热的社区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为构建和谐社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注入青春动能。

(付雯)

媒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09/18/content_144751_18898172.htm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