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大众日报】以人文经济学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9月22日 10:40      浏览次 


本报记者 赵琳

当前,深化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议题。9月21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求是杂志社经济编辑部主办的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在泰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参会,聚焦“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开展研讨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文经济学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释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晰的价值引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在统一。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产业化与产业文化化是重要引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玉举认为,文化产业化侧重于将优秀文化资源通过“两创”系统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数字文化、文旅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产业文化化则强调将人文精神、美学价值和文化遗产嵌入实体经济全链条,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要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根本在于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认为,中国文化传统讲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新时代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还要求生活方式的多种多样,也就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我们要深刻把握人文经济学所蕴含的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江苏师范大学原校长,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任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的重要论述揭示了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新范式,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文逻辑,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文经济学中的“人文”,还包括道德观、价值观。浙江大学原副校长、浙江大学人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罗卫东表示,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并从社会、企业两个层面构建道德培育体系,提升全民人文素养与道德意识,提升企业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

要科学把握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看,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又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讲席教授逄锦聚认为,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必须科学把握文化和经济的关系,认真总结我国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发展。

要充分彰显文化特色和力量。今年夏天,“苏超”赛事火爆出圈。江苏13座城市以城市之名组建足球队出征,把各具特色的区市文化珍珠串成项链,形成城市IP,不仅在绿茵场上发光,也撬动了经济发展。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苏超”的火爆是地域文化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所迸发出的强大能量,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经济学逻辑。“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人文底蕴、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人为本,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赋能,才能踢出自己的‘人文经济’好球。”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为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曲阜构建起儒家文化整体赋能与基层治理创新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临淄以数字经济赋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研讨会上,山东多地文化“两创”的创新实践、经验做法引起关注。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洪俊杰认为,山东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精神资源,更是可转化、可增值的文化资本,通过文化“两创”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文是重要且稀缺的资源和禀赋,文化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支撑,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经之路。研究好背后的人文经济学,构建知识体系和研究框架,揭示其运行机制和实践路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修课。”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表示,人文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融合互动的内在逻辑,为我们理解和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将以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人文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研究,催生更多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媒体链接: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50922/Articel02002MT.htm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