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3月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我校师生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收听收看全国两会盛况,认真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发展规划处处长高天云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以全国两会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充分认识教育强国建设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人工智能对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新时期学校发展面临的“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态势,以协调编制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为契机,更好谋划中长期发展改革任务,在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莹表示,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深耕三尺讲台,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领悟其思想精髓,努力提高思政课“抬头率”,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与正确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凝心聚力。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贾海彦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引。学院将在教育教学中将思政引领力铸就为灵魂灯塔,照亮学子探索治理之道的征程;将人才竞争力锻造为核心动力,培育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的公共管理精英;将科技支撑力驱动形成公共管理创新平台,科技赋能加速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将民生保障力体现为责任担当,为人民福祉贡献力量;将社会协同力汇聚成发展合力,携手各界共谋公共治理新篇章;将国际影响力拓展为视野边界,让世界见证中国公共管理学学科的崛起与辉煌。
研究生院副院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曲衍波说,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2024年取得的工作成绩,擘画了2025年的宏伟蓝图。作为高校学科建设部门,我们深感学科布局不仅是教育改革的支点,更是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桥梁,需兼具战略定力与创新魄力。我们将以国家战略和全省十强产业发展需求牵引学科建设,锚定学科集群与高质量发展,将优势学科与区域产业链精准对接,推动特色研究与产业应用双向奔赴。同步推行“学科交叉工作坊”,促进“人工智能+经济+管理”的学科融合发展,以“顶天立地”的学科生态为现代化强国、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中国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林说,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话题作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国家在教育强国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公平深化等方面的战略部署,既延续了“十四五”期间的教育改革主线,又针对新形势提出了创新性突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有助于地方高校优势特色学科脱颖而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破除‘唯帽子’倾向,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考核机制”,能够更好地引导高校科研力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从而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就业办主任李珊珊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话题成为全国两会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技术,避免过度依赖造成的创造力匮乏问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和资源,都是新的挑战。我们要用好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赋能思政育人,引导学生成为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整合能力、自治能力”的新财经人才。
经济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周楠说,继全国教育大会擘画教育发展蓝图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我深感教育的建设发展不仅为我们茁壮成长提供了“营养剂”,更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压舱石”。我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扎根深潜,着力破解绿色转型中的“卡脖子”难题,努力成长为一名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年先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组稿:张艳霞 编辑:裴振威 终审:于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