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在大家的热切期盼中,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先生走进山财大,与师生展开面对面交流。
上午11时,燕山校区逸夫楼Y103智慧教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坐满了一早从章丘校区赶来的新结构经济学卓越人才实验班的学生。
没有晦涩的经济学术语、没有复杂的数学推演,林毅夫平实亲切的讲述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源起与理论贡献娓娓道来,现场师生听得入迷。
这不仅是一场学术盛宴,更是一次经济思想的传承与延续,让初冬的山财大校园格外温暖。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交流伊始,林毅夫谈到了1995年自己为《经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撰写祝贺文章时提出的论断。
为何提出这个论断?这迅速成为师生思考的焦点。
林毅夫循着经济思想史的脉络层层展开。他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大多来自英国或在英国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经济学理论的重心也随之转移到美国。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中国即将到来的历史性跨越,“2049年,当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中心。如果同学们从事经济学研究,所面对的就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过程中的种种新现象,也就更有可能提出新的理论,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思潮的大师”。
听到这里,2024级新结构经济学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赵一恒豁然开朗。“我曾读到过林毅夫老师提出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的观点,却始终未能完全明白其中深意。今天的交流使我真正理解了这一判断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也更加体会到责任在肩、使命如磐。”
林毅夫为师生们勾勒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当中国成长为世界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体时,要有能力也有责任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携手构建共享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既是一位经济学理论开创者面向全球、心怀天下的担当,也传递了对青年一代寄予的厚望:胸怀世界,立足中国,在时代巨变中以知识回应问题、以学术贡献力量。
新结构经济学: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时代回应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将向中国转移”,这些论断从何而来?
在座谈中,林毅夫解释,论断的依据可追溯至30年前自己与蔡昉、李周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合作完成的著作《中国的奇迹》。这本书对1994—2024年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与现实高度吻合,并前瞻性地提出:到2030年,中国经济规模按市场汇率计算有望超过美国,全球经济中心将随之向中国转移。书中采用的分析框架,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实践检验,逐渐凝练为中国原创的经济学理论——新结构经济学。
林毅夫接着说,国家正在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而新结构经济学的自主理论创新,正是对这一时代任务的积极回应。作为一套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自洽的原创性理论,新结构经济学立足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推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方向,进而形成内生性的生产结构;强调在结构的不断变迁过程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新结构经济学所提供的分析框架,与这一重大部署高度契合。”2025级实验班学生张歆婕近期研读四中全会公报,她在座谈中又多次听林毅夫提及“有效的市场”“有为的政府”,愈发感受到新结构经济学为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方向性的理论支撑,“学习实践新结构经济学,大有可为”。
“林教授的寥寥数语,令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逻辑清晰可知。”在互动环节,2025级实验班学生刘若茜提出了颇具时代感的问题:在科技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如何判断一个国家当前的比较优势在未来是否有效?政府应如何提前布局?林毅夫以一国当下要素禀赋为分析的逻辑起点,指出只有立足比较优势实现资本积累,形成技术采用能力,国家才可能在技术变革来临时稳稳“接棒”。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路径与40年前的中国相比又将有何不同?面对2025级实验班学生吴明轩的提问,林毅夫以中国经济实践为例,强调即便是在逆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立足要素禀赋动态寻找比较优势,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提升竞争力,就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力,林毅夫充满信心,“新结构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分析方向,它所开创的道路,是各位抓住机遇非常重要的道路。”
新结构经济学的种子已在山财大生根发芽
“这个观点非常好”“这个问题提得非常重要”……
交流中,林毅夫面带微笑、认真倾听、耐心回应,不断肯定现场师生的深度思考与学习热情,这无疑是对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接力者最大的激励。
在山财大相遇新结构经济学,对于赵一恒来说,是命中注定。
“高中时期了解过经济学学科的框架,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西方学者建立的经济理论,难道中国就没有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吗?直到我看到了林毅夫老师的名字,和他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
说起自己与新结构经济学的结缘,赵一恒难掩心中的激动。“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理想的灯塔,内心充满了震撼与认同。进入山财大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新结构经济学卓越人才实验班,投入学习与研究。”
今年8月24日,赵一恒代表班级致信林毅夫,请教现实经济问题并发出邀请,不到一周他便收到了林教授的亲笔回信。此刻与林毅夫面对面交流、现场聆听分析讲解,更让他真切体会到林教授在回信中的谆谆教诲:“始终保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不仅是学习方法的宏观指导,更是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具体路径。
新结构经济学在山财大的成长不仅“看得见”,更是“发展快”。“在林毅夫教授的指导下,培养方案持续优化;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的王勇教授、赵秋运研究员多次亲临山财大授课,分享前沿成果”,经济学院副院长张明志教授如是说。
持续投入,悉心灌溉,学校正为新结构经济学这颗种子铺展一方沃土。座谈中,经济学院院长殷克东教授介绍,去年8月校党委会研究决定,正式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由校长洪俊杰教授担任院长、由林毅夫先生担任荣誉院长;特批经费和办公场所,为研究开展做好后勤保障;专门挑选近五年入职、熟知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科研实力突出的青年博士组成研究团队;招收新结构经济学卓越人才实验班学生70余人,班级实行小班制教学、学业导师制和退出机制,致力于培养掌握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有理想有担当的拔尖型创新人才。
林毅夫表示,“新结构经济学一路走来已有30余年,期间得到学界各方的支持。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同学投身新结构经济学,我特别高兴,愿我们一道推动这一理论不断深化、应用和推广。”
未来已来,中国的蓬勃发展正在召唤新一代新结构经济学的力量,而山财大的校园里,这股力量正在生长。
撰稿:泥霓 编辑:张艳霞 终审:于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