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导讲话 > 正文
党委书记校长刘兴云在2014年暑期处级干部学习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4年09月05日 07:59    撰稿 : 宣传部  


             以综合改革为动力 全面推进特色名校建设
               ——在2014年暑假处级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校长 刘兴云
                    (2014年9月)
同志们:
  在学校中层班子换届工作刚刚结束,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之际,我们在东方学院举办全体处级干部培训班,认真总结我校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客观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探索研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经过三天的集中培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培训过程中,有24位学院的院长,9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结合贯彻落实学校发展的五个纲领性文件,结合各学院、各部门自身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名校建设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谈了各自的认识、体会、思路和措施。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我们还完成了一个新的使命。这就是学校和各学院签署了为期三年的目标责任书,这标志着我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走出了最实质性的一步。这是这次培训最大的特色亮点,也是这次培训最实在、最关键的内容。
  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好这次培训的各项内容,认真做好新学期和下一步的工作,我代表党委对当前和近期的工作再谈几点具体的意见和要求:
  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们面临的挑战
  几乎每次会议,我都要跟大家讲讲形势和挑战。不是老生常谈,也不是形式主义。我不奢望所有的干部、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去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大家是学校事业的中坚,是学校管理的骨干。要管理好这所大学,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在尝试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趋势已经初见端倪。
  趋势一:以章程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理顺政府、高校、社会关系。
  今年,教育部提出了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目标。并着重提出以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章程建设,推动“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完成章程起草,完善章程核准程序。“指导各地加快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加快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关系,较为现实地为三者划分了活动边界。政府管教育、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新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趋势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按照“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教育部2014年首次提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研究构建大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是对原来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
  趋势三:以“管办评分离”为方向,建设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高校特色办学。
  与过去“完善学校建设标准体系,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不同,最近,教育部明确提出“管办评分离”,改革评价体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对大学评价的最重要内容,通过分类评价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破解“千校一面”的局面,引导不同高校办出特色,以科学评价为基础,通过绩效拨款,引导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就教师评价而言,要强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使命,将师德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硬性指标,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将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就学生评价而言,推进差异性、多样性、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分类分行业评价,探索学生自我评价,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正在以改革为动力,向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促进高校特色办学、依法治校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趋势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我校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内涵发展带来的挑战
  面对激烈的竞争,去年下半年,学校党委、行政审时度势,提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实施“两大工程”,出台了“五个文件”,将全校工作重心调整到内涵建设上来,标志着我校内涵式发展提速阶段的到来,并成为现阶段学校发展的基本特征。
  我们具有自己的优势和良好基础,特别是经过近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办学环境和支撑条件不断改善,办学学科专业层次得到完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逐渐加强,发展格局初步构成。我们还具有两个有利的条件:一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大力推进金融强省建设,我校是财经类院校,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二是作为省部共建高校,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这些都是支撑我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我校在内涵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平衡,学术资源还未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成效还不明显,国际化程度还不高。尤为突出的是,我校与国内高水平财经大学最主要的差距在师资力量尤其是高水平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此外,我们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经费总量和标志性科研成果上,也存在明显不足。
  2.深化改革带来的挑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是破解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我们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如:在决策机制、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改革创新,校院两级管理还要快速推进,资源配置尚需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还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等等,需要我们直面正视,破解难题。如何理顺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有效协调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学校和院系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心工作与后勤保障的关系、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等各方面关系,使各办学要素有机统一、形成合力,实现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妥善解决。
  3.较为保守的思想意识和办学资源不平衡带来的挑战
  多校区办学的瓶颈没有打破;筹资渠道窄、可利用资源少、债务负担重等困难依然存在;干部职工相对保守的思想观念还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高校发展竞争态势;合并融合还需要走相当长的路。
  二、当前我校深化综合改革,促进特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综合改革是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是为什么要改?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和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于大学发展来说,能否抓住这个战略窗口期,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调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跨越后,学校软环境建设特别是在治理架构、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机制、科研体制、资源约束上受到的制约日益增强,如果不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模式上有所突破,就很难摆脱当前传统的相对封闭、粗放、资源投入型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很难再有新的全面提升。因此,“这是一场使命驱动的改革。”
  二是改什么?如果说,以往高等教育领域的单项改革是一首刚劲有力的钢琴独奏曲,那么,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就如同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而评价体系就好比是“指挥棒”。评价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价值衡量,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理念引领,正确的评价体系,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激励和监督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所以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内部评价机制,比如说怎么样评价一个学校,怎么样评价教师,怎么样评价学生,怎么样评价教学质量,怎么样评价科研,如此等等。
  三是怎么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从来都不是靠简单复制取得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我们要打破原有的传统制度框架,重点突出体现学校核心价值追求的卓越教育制度、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权益制度、以学术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术权力制度、社会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与监督制度等,着力构建与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二)我校综合改革的初步设想
  结合我校实际,综合改革应着力三个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改革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理念先进、目标明确、路径优化、措施得力、操作性强。
  我校的综合改革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明确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 “应用性、复合型、创业型”人才。
立德树人的思想内涵,实质上就是解决“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什么人、怎样树人”的问题。其基本内涵有三方面:一是明确了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二是明确了“立德”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根本性作用,强调人才培养首在“立德”。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与学校整体工作统筹规划、一并部署、一并落实。立德,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三是明确了高校办学的根本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调人才培养重在“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高等学校实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抓好立德树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日常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的各个要素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关键是要进头脑。如何才能进头脑呢?习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的话就是最好的答案。他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我们开展工作就要遵循这个指示。
  2.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80年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今天我们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可以加一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人数之谓也,有人才之谓也”。我校在校生有近4万人的规模,在体量上完全能够称得上是“大学”,但是从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来看,我们和高水平大学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思想是突出协同育人,在优化、整合现有办学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校之间、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分类培养、联合培养、定制培养、国际合作培养等形式,形成独具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积极发挥大学功能之间的协同育人作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既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的责任所系。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高校改革中最重要的关系也是最难协调的关系。进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就是要破除以往的大学表层功能划分,建立一种深层次功能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全面实现知识的外溢功能。我们要推进学科专业纵向、横向一体化建设,实施课程组关联建设,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定标准,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认可度作为重要判定标准,以学生就业质量作为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的重要划分依据,全面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这些改革尝试,探索具有山东财经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即依托素质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成为全面发展的、具备较强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数十年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具备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行业未来发展的能力。山东财经大学的品牌,能够体现在我们所培养的每一个学生身上。
  我们要改革以往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机制,培育“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将继续强化创业教育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业精神培养。学校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特色名校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中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学校将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园,积极引入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平台和基地,凭借创业园这个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服务体系,努力把大学生创业园打造成功能完备、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创业孵化基地。
  3.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综合改革必须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下半年,我们将重点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扎实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进程。要以完善学院治理结构为先导,形成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学院要实行以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教授委员会审议或审定重要学术事项、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为基本内容的治理形式,在学校授权范围内依法、依规、依章实行自主管理,并承担相应责任。要按照“科学规划、目标管理、自主运行、过程指导、民主监督、动态考核”的运行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地逐步进行。各学院应对发展趋势有深刻分析,对自身学科提出科学合理的学院目标责任书。在对学院整体工作进行周期与年度评估考核时,要在学院年度发展基本状态评价指标基础上着重考核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重点工作,如学院治理机构的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等。各学院要根据学院自身特点,做好岗位设置与聘任方案,岗位设置与聘任及相应的分配制度要对具有创新活力的优秀青年教师给予更多关注。要深入贯彻落实《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思想、舆论、干部、制度和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准备,为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提供坚强有力保障。学校领导、机关部处要主动深入学院,密切联系群众,加强过程指导,做好服务,为学院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
  二是完成大学章程建设和核准工作。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大学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5月27、28日专门发文部署,省教育厅列出了建设计划,我校排在第三批,要求11月底前完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大学自身的治理体系而言,其重要任务就是要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大学章程是学校的“宪法”,也是界定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关系的“契约”。我们要高度重视章程建设和核准工作,树立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抓好章程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放在当前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出位置,专门成立章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稳步推进人事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学校综合改革的一部分,既要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综合配套,又要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相互适应,需要进行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脱离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轨道,人事改革就失去了方向;离开综合改革的整体架构,人事制度改革“单兵突进”,难免事倍功半,甚至无功折返。
  深化人事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就是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聘用、考核、评价、激励和分配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发挥好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四支队伍作用,使大家在各自领域为学校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我们的主攻方向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实行职员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员队伍。二是推动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和教职员岗位聘用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创设引才聚才的长效激励机制,创新薪酬分配方式,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四是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在收入分配上向教学一线倾斜。
  3.整合校区资源 ,加快学校融合发展
  一是充分认识加快校区整合和主校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校以来,我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层次得到提高,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随着时间推移,多校区分散办学带来的办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割裂教学体系、割裂文化传承、割裂师生关系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学校当前和未来发展,成为亟需破解的瓶颈和难题。
  二是尽快制定主校区规划建设方案。合校伊始,我们就一直致力于寻找理想的主校区校址,与济南市政府也反复沟通磋商,来来回回十几次。鉴于主校区占地面积大、济南南部严控建设等因素,我校拟在济南市东、南部靠近两个老校区的方位选址定点进行主校区建设的设想难以实现。时间不等人,学校发展耗不起,我们只好作新的打算。21号的党委会对发展规划处提出的校区整合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党委认为,可在现有一个校区基础上扩建为主校区。综合比较的结果是,明水校区作为主校区的可行性最大、最适合。
  当然,确立扩建明水校区作为主校区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很正常。但大家一定要站在学校发展和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果站在个人的角度,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得失,学校的未来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主校区建设就会丧失良机,学校未来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我们也许就会成为财大历史上的千古罪人。
  三、几点要求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不进则退,不进则衰。历史的机遇决不会等我们。我们能否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层次,为行业和山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将直接决定着学校在今后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也直接关系到学校发展的实力和前景。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事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更加理性地分析,辩证得看待,把握好自我定位和工作重点,把建设财经特色名校作为战略目标,把强化优势、协调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紧紧地抓住发展机遇,更加科学地谋划发展,更加有效地破解难题,不断推动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为此,提四点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努力提升政治素养
  思想作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学校决定和部署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必须做到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我校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复杂严峻的形势,纷繁艰苦的工作,做到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显得尤其必要,尤为重要。
  要讲诚信,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对于普通群众如此,领导干部更应做到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对党委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敢于承担责任;要懂规矩,做到懂党组织规矩,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做到不越“雷池”,不乱“章法”;要守纪律,做到从遵守和维护党章入手,遵守党纪国法和学校规章制度,坚持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
  (二)善思考、谋全局、勇创新,着力培养开拓精神
  首先,要占领思考制高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的中层干部,特别是院长们,要高两个层次想问题,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宏观的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和判断问题,谋划工作,不要光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其次,必须具有创新的思维。要克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求稳怕乱”、“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心理,树立凡事少说“不行”,多研究怎样“才行”的思维取向。看一个干部是否优秀,是否有工作魄力,很大程度上要看他有没有创新的工作思路,能不能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再次,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创新不是蛮干、胡干,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找准筹划结合点,少走弯路,多出效益。中层干部既熟悉党委决策层意图,又了解工作层现状,要学会将当前的具体工作同全校整体发展联系起来,从全校的总体需要去考虑工作、推进工作。
  最后,要善于发现过程空白点。对于决策、推进过程中出现遗漏、疏忽,或者薄弱环节,中层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及时提出补救措施和相应对策。不向上推诿责任,不向下推卸责任,这既可以培养自己严谨细致的作风,也能保证工作向正确的方向推进。
  (三)抓落实、强执行、敢攻坚,争做改革发展的先锋
  首先,要敢于担当。中层干部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以舍我其谁的胆量和气魄,大胆去抓、大胆去管,敢于碰硬、敢于较真。既要敢碰事,更要敢碰人。敢碰事,就是不怵事、敢担事,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来。决不能碰见难事、硬事,心理上先败下阵来。敢碰人,就是不怕得罪人,有时不得罪人就干不成事。当官不避事,避事不当官,不当“老好人”,这是在其位谋其政的应有之意。
其次,要强力执行落实。对党委的决策部署以及所担负的工作,要真心承担、细心分析、精心设计、潜心落实,弘扬说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作风,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真正拉得出、打得响、过得硬。
  第三,要不懈追求卓越。以主人翁姿态面对担负的工作,特别是在突破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一定要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干工作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反对拖泥带水,反对一般化。要在攻坚克难中抓落实,敢于迎难而上,敢于触及矛盾。对于看准了的事,要一抓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要时时虚心、处处留心、事事用心,努力把分管的工作做到极致,无论工作进度还是质量,都要力求方方面面的认可。
  (四)讲团结,顾大局,求和谐,形成领导班子合力
  第一,在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上下功夫。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是领导班子的核心和灵魂。一要讲党性原则。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团结协作,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坚持原则,保证领导班子的工作合力不偏离正确的方向。二要讲领导方法。班子班长要带头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班子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决策前各抒己见,一旦形成集体决定,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三要讲团结协作。我还是说那句话:“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肯定垮台”,不团结,本事再大,也将一事无成。在班子内部做到互相支持不争权、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尊重不发难、互相补台不拆台、互相配合不推诿,真正形成一个坚强有力而又和谐的领导集体。
  第二,在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上下功夫。要努力提高四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决策,靠调查研究形成决策,靠规范程序促进决策,靠民主集中实现决策。二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思路实施之前,能够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工作思路,动员各方迅速实施思路、执行思路;在工作思路实施之后,能够采取有效果断措施,落实工作思路,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提高专业能力。应当熟悉乃至精通分管部门的业务,要当“内行”,不做“外行”。这样,领导才有号召力,才能抓到点子上,抓到要害处。四是提高管理队伍能力。要科学管理队伍,从高从严要求队伍,善待优待队伍,用领导者的模范行动引导和带动队伍。
  第三,在提高领导班子的公信力上下功夫。领导班子公信力强,就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单位就将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要做到公平公正地办事,公平公正地待人处事,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问题“一碗水端平”,不搞厚此薄彼。
  第四,在提高领导班子的“免疫力”上下功夫。提高“免疫力”,就是要提高抵御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侵蚀的能力。一是靠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抵制腐败。从大的方面讲,要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共产主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小的方面讲,要加强从政道德修养,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切实做到慎权、慎初、慎独、慎微、慎友、慎终。二是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来遏制腐败。
  三是靠加强监督来杜绝腐败。要认识到加强监督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自觉接受监督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通过自觉接受监督,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同志们,马上就要开学了,新的任务在等待着大家去完成,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改革能否成功,名校能否建成,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每一个财大人的切身利益。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学习培训,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特色名校建设进程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