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乘势而上 为建设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而努力奋斗
——在山东财经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 卓志
(2014年12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山东财经大学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今天胜利召开了。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本次教代会的各位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并通过你们向辛勤耕耘在学校各个岗位的全体教职工致以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学校成立以来的工作
三年来,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传承创新,稳中求进,凝心聚力干事业,特色发展建名校,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涵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
在完成表层融合,深层融合逐步深入的基础上,学校立足内涵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并启动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推出了“凝心聚力”和“特色名校”两大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此为契机,出台、实施了以《山东财经大学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统领的五个重要文件,明确了学校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
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按照“理顺内部治理结构,突出财经办学特色”的总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章程》(草案),并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章程突出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奠定了基础。
学校积极推进“特色名校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关于实施“特色名校工程”的意见》和《山东财经大学校院两级管理总体方案》,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特色名校工程”一期建设实施方案》。学校与学院共同于2014年9月3日签订了《任期目标责任书》,标志着“特色名校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得到落实。
(二)办学层次实现了新的跨越
2012年8月23日,学校被确定为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立足共建平台,充分利用“宏观指导、政策扶持、经费资助”的共建政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促进了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13年11月,学校又成功入选“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标志着财经特色名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学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学校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不断强化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和特色,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各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按照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圆满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2013年1月,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本、硕、博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共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2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2228人,在校本科生31000余人。
(三)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新的提升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强化专业课程建设,修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本科招生录取分数屡创新高,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山东省精品课程29门,山东省教学团队3个。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等合作培养模式,并通过开设金融、经济、会计创新实验班,探讨实施“分类培养”。开展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倡导自主型、创新型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获得省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3项,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荣誉和奖项600余项。大学生就业始终保持良好势头,综合就业率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校树立“大人才观”,确立了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成立了“山东财经大学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引进的政策措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专任教师数量稳定增长,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三年来,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1人,取得博士学位回校工作的教师107人。学校新增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自主培养全职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省级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6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3人,聘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100余人。2014年,学校从全国知名院校一次性特聘四位教授担任院长,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实现突破。
(五)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了新的动力
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基本完成了校内党政机关、群团组织、教学科研机构、教辅单位等机构设置与人员调整。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和补充规定,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兼顾不同群体利益需求的同时,向一线教师、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充分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编制管理暂行办法》,为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奠定了基础。修订完善的《山东财经大学关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试行)的补充规定(二)》(草案)制定了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和职员的岗位管理办法,对校内津贴的内容和分配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此次将提交大会审议。
(六)科研创新实现了新的突破
学校不断强化科研的先导地位,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5项,立项数量列省属高校首位,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位列第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5项,创历史最好水平。2014年,获立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新突破。三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400余篇,其中A类以上论文468篇,发表SCI论文116篇,SSCI论文12篇,EI论文120篇,获得科研经费总计8325.9万元。我校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2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10篇,在《管理世界》、《教育研究》、《新华文摘》等A1类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15项,2013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重大成果奖1项,实现了我校在省级重大成果奖方面的历史性突破。2012年和2013年,学校先后成为“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和“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并牵头组建了“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经济与管理评论》杂志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13年版)》列为经济大类“中国经济专业核心期刊”。学术交流进一步活跃,一批院士、长江学者和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提高了学术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在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新的局面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海外高校续签或新签署合作协议31项,与100多所海外高校或机构保持合作关系,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国际和两岸三地交流与合作网络。2013年,学校成为“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创始高校之一。三年来,学校聘请长短期外籍专家90余人,已获得项目资助或已赴海外访学、培训的教师138人,赴海外访学及攻读学位的学生近2000人,招收留学生118人,赴港澳台高校进修、访学教师23人,学生134人。
(八)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成就
学校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较好地践行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
学校大力实施“凝心聚力工程”,促进了思想文化融合,维护了校园和谐稳定,形成了学校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基层党组织基础不断夯实,调整建立党委、党总支32个、党支部376个,聘请兼职组织员113人,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平稳完成了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换届调整工作,优化了管理队伍配置。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工作作风得到了有效改善,综合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整改了四个方面的25个突出问题,对征集到师生反映的287项具体问题进行了整改或解释说明,制定完善了各种制度规范98项,实现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目的,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成果显著。
(九)学团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狠抓学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以“抓学风,促发展”为目标的成长体系、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互动发展”为基础的实践成才体系、以“创青春”和“挑战杯”为龙头的创新创业体系和以“大思政,亮青春”为主题的助力体系等“四大体系”。2012年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是山东省属高校唯一金奖。2013年大学生营销创意大赛首次获得全国总冠军。2014年“创青春”竞赛6项作品获全国银铜奖,数学建模竞赛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三年来,举办“成长•成才大讲堂”、“大学,大学堂”系列活动近300场,逾万人次参加。聘任381名专任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81名职能部门干部担任成长导师,有效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201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到我校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并给予高度肯定。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对我校学生社会调研成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
(十)社会服务和交流合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学校落实“一体两翼”战略,推进高端社会服务。与莱芜市人民政府合作,立项建设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争取2015年9月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满足2000名新生入住条件要求。与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政府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建筑面积15500平方米,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了校地实质性合作。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山东省工商联、农业银行济南分行等10余家单位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校企横向研究交流。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齐鲁财经战略研究院、上海证券交易所—山东资本市场人才培训基地、泰山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山东财政改革发展研究院也先后落户我校,利用智库平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选派2名同志参加中央博士服务团、2名同志参加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团,选派3名同志担任“第一书记”,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重视发挥校友会作用,加强校友工作,促进学校发展。先后成立了20个省、地市级校友会。至2014年底,教育基金会共接受捐赠2300万元,理财收入340万元,发放包括校长奖学金、爱心传承助学金等在内的奖助学金660万元。
(十一)综合保障能力得到了新的提升
学校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改善学习、生活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强校区功能调整,积极探讨多校区办学的新机制、新模式,推进了校区功能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加强对文献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和电子资源建设,全面实现了纸质文献信息和电子资源通用、共享。三年来,新增纸质图书24.28万册,完成116万余册图书的回溯加工工作。全面推进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为相关学科专业发展搭建实验平台,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学校已基本完成数字化校园一期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三个平台”的建设。2014年10月,我校成为第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三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3亿元,用于土地购置、资产采购、维修维护等工作。新征土地460亩,对校区地下管网、教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进行维修改造,修缮面积约14.44万平方米。2013年三个学生食堂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餐饮安全示范学校食堂,后勤服务质量、保障水平和保障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与各单位签订《综合治理责任书》和《消防安全责任书》,狠抓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扎实构建“三防合一”的校园安全保卫体系,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明水、圣井校区教工住宅陆续完工,即将交付使用,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在过去的三年里,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不少成绩,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为实现《山东财经大学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确定的目标奠定了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帮助下,在离退休干部教师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干部教师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首是层峦叠嶂,放眼是万水千山。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高水平大学相比,与广大师生员工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中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比如:多校区办学的问题,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学科建设水平不够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够强等问题都在制约着学校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团结协作,干事创业,充分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汇聚全校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传承中寻发展,依法中求持续,改革中获突破,将学校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工作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财政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以《山东财经大学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统领,以《山东财经大学章程》为依据,坚持依法治校,坚持走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推进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建设,为山东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0年,把我校建设成为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部分学科在国内有较高地位、少数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综合办学实力全国一流的财经特色名校。
(三)工作思路
遵循上述工作指导思想,为了实现目标,学校提出“坚持一个核心、实施一大战略、狠抓一个龙头、落实两大工程、推进四项任务、强化三大保障”的工作思路。简称“111243”思路。
“一个核心”就是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学校要在党委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依法治校,切实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一大战略”就是继续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端社会服务”为两翼。要在控制规模、内涵发展前提下,加强本科生教学基本规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发挥经、管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扩大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校院两级质量监控体系,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发挥学校密切联系财税、金融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利用好学校资源,推动高端财经培训和高端财经智库的发展,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个龙头”就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要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打造学科品牌,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学校学科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加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稳步实施一流学科推进计划,积极准备参与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努力使主干学科水平进入全国财经院校前列。进一步完善学位点布局,高标准建设博士学位授权点,确保顺利通过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和合格评估。
“两大工程”就是继续落实“特色名校工程”和“凝心聚力工程”。落实“特色名校工程”,以基础培育特色、以特色铸造品牌,持续推进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建设步伐;落实“凝心聚力工程”,促进思想文化融合,调动和激发师生员工干事创业动力,营造风正、气顺、心齐、人和的环境与氛围。
“四项任务”就是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项任务。
人才培养: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立德树人的育人观,加强学科重点课程建设,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聘选校内校外优秀师资,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专业素质优良,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科学研究:以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创造科研精品为导向,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和科研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争取高层次课题、出版高质量专著和获得高等级奖项,提高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社会服务: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与交流,通过横向课题、协同创新、交流培训、战略合作等途径,成为山东省和全国的社会、经济服务的生力军和智囊团。为山东实施金融强省、“蓝黄两区”、“一圈一带”等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加强产学研广度与深度合作,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文化传承创新:继承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要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营造浓厚大学文化氛围,创建学校文化活动品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完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统筹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建设,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三大保障”就是以深化综合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和校区建设为保障。
深化综合改革:坚持问题导向,把握重点,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实施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和“杰出人才支持计划”,推进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完善各类人员的岗位管理,特别是专任教师的岗位管理,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校区建设:进一步推进校区功能调整和资源整合,优化调整校区布局,完善校区功能,完善多校区办学机制和模式。争取政策,统筹规划,积极稳妥推进主校区建设。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多部委若干改革文件和精神,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社会对大学的教育资源需求提高,面对财经大学之间的竞争,学校发展面临着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几年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振奋精神,以大局为重,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依靠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努力实现学校的提速发展和大幅跃升。
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的思路已经明确,让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财政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深化改革,全面提高质量,为加快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建设,实现财大梦、教育梦、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和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