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领导讲话 > 正文
校党委书记王邵军在2019年暑期中层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2019年08月31日 16:18    


同志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论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高等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以及如何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进行了阐述。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充分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任务,优化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校区布局,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品质质量,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下面,结合山财大近年来办学实践,结合对创新理论学习思考,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主题,讲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为什么要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看,内涵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迈向普及化,统计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663所,在学总规模为38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1%。但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没有同步提升,“大而不强”依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特征,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内涵式发展,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变化转型切换。

(二)从我省高等教育形势看,内涵式发展是加快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内在要求。山东目前普通高校多达145所,在校生257万人。从体系上和数量上讲,我省高等教育的构成要素都是齐备的,但核心竞争力缺乏也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内涵建设,真正推动“由大到强”的实质性转变。

(三)从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关系看,内涵式发展是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我省产业结构腾笼换鸟,已发生显著变化。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求强”,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由量到质的转化,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从学校自身看,内涵式发展是突破短板瓶颈的根本路径。合校以后,学校的外延有了大的提升,基数增长了、规模扩大了、空间拓展了,但是核心竞争力并未有质的飞跃,仍然存在“规模与质量不相称,大而不强”的问题。一是办学规模过大。在校生达到33000余人,成为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财经类高校。办学规模过大,生均办学条件、生师比人均资源指标就偏于劣势。二是校区多而分散。主校区迟迟未定,校区距离分散,办学成本高,管理难度大,文化融合度差,学科、教学体系割裂,师资引进也颇受影响。三是办学层次不高。研究生2600余人,占比不到10%,仍然以本科教育为主,办学层次较低。与高水平财经类高校研究生差距较大,如东北财大为41%、上海财大达到47%。四是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学科领军人才匮乏。国家层面的标志性科研奖励、教学成果、平台建设数量偏少。师资结构不够合理,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和绩效均低于国内高校均值。合校后,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仅为35%,现在达到53%,距离“十三五”规划的60%目标还有差距。五是专业设置过于刚性。专业总数偏高,设置过窄,缺少融通,生源吸引力不足。合校后专业总数近达60个,国内高水平财经院校如上海财大、西南财大、东北财大等都在40个左右。六是教学质量不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理念不够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不够创新,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滞后于时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有限,部分干部教师投入教育教学的精力和专注度不够。等等。应该说,以上短板瓶颈,多是外延式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都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的、长期性的,必须通过内涵式发展来推动解决。

二、我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实践路径

内涵式发展主基调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学校内部诸要素的有效开发、整合为基础,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升质量、优化效能、合理配置为路径,强调统筹兼顾,科学把握和处理规模与效益、增量与质量、结构与功能、共性与特色等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以此推进各项事业高质量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正是遵循了内涵式发展路径,不断推动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办学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契合高等教育规律,顺应高等教育形势,符合我校办学实际,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一)明确目标定位,做优内涵发展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通过第一次党代会,理清了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确立了“1234”学校总体发展思路——设定一流目标: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贯穿两条主线: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聚焦三个重点: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优势集成战略、开放发展战略。

随着办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大家需要形成以下共识。一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就是要办多层次、全国性、特色型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多层次就是包括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等多层次办学模式;全国性就是立足山东,大力提高在全国及国际的影响力;特色型就是发挥经管学科优势,建设具有山财大特色的国内财经名校。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总体长期目标就是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近期的目标,我们要坚持三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争取山东省重点建设十强高校,坚定不移地冲击学科评估A级等次,坚定不移地建设主校区尽快形成一体两翼校区布局。这些目标,有的已经初步实现,有的还要加倍努力。

(二)优化体系结构,推进学科专业转型升级

1.优化学科布局

受规模驱动和合校影响,学校学科布局上存在学院数目过多、学科分割严重的问题,山头林立,各自为战,不利于学科发展。我们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学科结构,推动转型升级。一是突出一流学科建设,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特色培育,进一步凸现优势、突出品牌、强化特色,实现经管学科、优势学科的率先突破。二是强化学科分类建设,完善学科建设效益评估机制,建立动态管理模式与退出机制,培育潜能学科,鼓励交叉学科。三是建立学科联动机制,打破院系壁垒,调整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建立学科特区,统筹建设资源,推动交叉融合。

明年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年,我们将迎来第一轮省一流学科验收、第五轮学科评估、博士点专项评估、新增博士点申报、省一流学科申报等。特别是第五轮学科评估,能否在这轮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我们的工作必须抓紧。一是要吃透评估政策。从教育部相关研讨和调研透露的信息看,第五轮学科评估有不少改进和变化,比如把“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放在首位并加大指标权重,比如增设指标考察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及成效,比如加大“社会服务贡献”指标权重。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变化和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因势利导,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布局落实。二是要强化特色优势。主动对接省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顺势借力,全力强化,做到既巩固优势,又发展优势、提升优势,着力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公共管理5个重点优势学科规划好、建设好,集中火力,全力组织应用经济学向学科评估A类发起冲刺。三是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学科评估既是指导学科建设的指挥棒,也是对综合办学实力的全面检验。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下半年可能是最后的有效数据期,许多高校工作已经启动,我们开学后务必即刻动起来,尽快召开学科建设会议,马上启动参评工作。各部门、学院、学科带头人要高度重视,担起重任,齐心协力做好相关工作。要加强学科间的协同创新,特别是加强校外科研合作。统计表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拥有一流经济学科的大学,校外合作文献比例均高于70%。在科研质量和增量摸到“天花板”时,我们也要主动出击,寻求合作。要强化组织管理,对照指标,摸清家底,对标位次,找出差距,分解任务,补齐短板,集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引进等方面有所作为,做强指标,做好冲刺。要强化大局意识,坚持全校一盘棋,克服本位主义,统一思想,统筹布局,分头行动,整体推进,力争再上新台阶。

2.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先前本科培养方案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专业设置过细,培养口径太窄,同质化严重,学生报志愿晕头转向,教师争项目争课题,内耗严重,就业口径也因此变窄,亟需优化调整结构。

一是压缩专业数量。近年学校撤销、停招专业15个,增设交叉特色和社会急需专业3个,改造提升传统专业15个,经管专业集中度显著提高,专业支撑度明显增强。二是实行大类招生。对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公共管理类等实行大类招生。同时,增加热门专业招生计划,金融学等6个热门专业较去年增加140人。

今后,要继续健全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联动机制,完善以社会需求、学校战略、发展质量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专业退出机制和新专业准入机制,通过停转并合、升级改造,引导专业优化布局。对于办学水平低、社会需求小的专业,实行转改、减招、隔年招生、停招、撤销等措施,突出专业优势和竞争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专业+学校”的志愿报考方式。

3.优化师资结构

学校围绕发展战略规划、学科重点发展方向,超常规引进高层次人才,全力招引青年博士,切实抓好培养工作,努力建设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师资队伍。

我们在面上整体推进。围绕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加强师资引进培养工作。近三年引进青年博士113人,其中预聘制副教授18人,平均年龄31岁,大多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明显改善了师资队伍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学校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和培养,五年来,共组建16支学科优势人才团队,通过支持计划等资助175名教师赴境内外研修访学。我们在点上重点突破。坚定不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创新引才模式,超常规引进高层次人才。近三年来,全职引进学科带头人等7人;双聘海内外知名高校教授17人;柔性聘任高层次人才228人。学校现有各类高层次人才称号160人次,各类人才积极发挥优势,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学校将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用活招才引智政策,健全高层次人才集聚发展机制,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坚持学科引领、校院联动,夯实和强化学院任期招才引智责任。持续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扎实做好团结、引领、服务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分类发展机制,继续实施多层次、多种类的支持计划,促进教职工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精品意识,提升教学科研质量

推动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两个核心职能,二者质量如何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

1.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任务。近年来,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在优化专业布局、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深化双创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上半年,学校在广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基础上,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大会,部署了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路径。在这里结合内涵发展,再强调几点。一是必须促进“本科教学”向“本科教育”的转变。要强化“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既要着眼于“教”的功能,更要立足于“育”的使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二是必须促进“单一学科”培养向“交叉学科”培养的转变。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优化设置跨学科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跨学科系列课程、通识课程模块等,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三是必须促进“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要建设“金课、名师”,淘汰“水课、水师”,推动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信息传播向知识建构、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突出培养自主学习、应用知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四是必须促进“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就是教学质量革命的驱动力。在今年财经类高校招生普遍走低的情况下,山财大稳居省属高校前三。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密切关注走势,以需求为导向,聚焦教学供给侧改革,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围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探索卓越培养,促进分类施教,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供给,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来到山财大深造学习。

2.提升学术科研质量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加强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强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学校科研有了井喷式发展。

日前,科技部、教育部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里面有不少创新性举措,包括自主设置特设岗位、为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职称开辟绿色通道等等。我们要抓住政策红利,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加强科研服务,拓展科研资源,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增加学术成果的有效产出。

需要强调的是,从既往经验来看,科研工作要加大产出,前瞻性的布局是关键前提。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突出“三要”,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还要“相生”。“顶天”就是要追求学科前沿的学术创新,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争取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立地”就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乡村振兴计划、经略海洋等重大战略,产出一批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项目、成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前瞻性、专业性的高质量智库服务。“相生”就是相互支撑,强调“大学术”和“学者协同”思维,统筹优势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注重学者、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科研资源投入既要优先考虑优势学科,同时要考虑基础学科、边缘学科的支撑作用,为学校整体科研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四)加强资源整合利用,努力提升办学效益

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是重要体现。在增量资源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存量资源的重构、整合、激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对人力、资金、技术等办学资源不断地整合优化,才能降低办学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1.完善校区布局和功能

优化校区布局,控制办学规模,集约资源、集中功能,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财大梦”的关键。合校后,主校区一直迟迟未定,省委巡视组对我校巡视时指出,“校党委担当作为、开拓创新不够,合校伊始就论证主校区定址问题,历时五年多才定址并启动建设”。

校党委对主校区定位、校区布局整合调整高度重视。2016年4月,在专家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圣井校区作为主校区进行扩建提升。2017年3月,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018年12月,14万多平方米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各单体工程均被评为“精品工程”。今年3月,明水校区的4304名学生顺利搬迁至圣井主校区。

学校下步将加速推进统筹布局、资源调整优化工作,通过处置明水校区办学资源,转变莱芜校区发展模式,缩减校区数量和规模,稳步将办学重心集中到圣井主校区。一是坚定不移实现整合目标。圣井主校区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空间,对优化学科布局、实现增量发展和内涵发展意义重大。建成主次分明、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一体两翼”校区布局,这个战略目标也是坚定不移的。暑假前,校党委按照学科融合、学生为本、学院优先、资源共享的原则,启动了分步搬迁整合计划。各相关单位、部门,尤其是涉及第一批搬迁的学院师生员工,能够顾全大局,服从大局,积极配合,顺利完成了搬迁任务,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二是持续强化校区管理服务。目前圣井主校区学生规模将近1.4万人,主校区的管理服务更具挑战性。学生的住宿饮食、交通安全、考研辅导、学术活动、社会实践、实验教学等等,都是大事情,需要事事考虑周全。要创新校区的管理服务模式,根据校区布局变化和应时需求,推动管理体制机制的动态调整,确保基本保障到位,确保教学秩序正常,确保校区平稳运行。三是精心打造校区校园环境。要着眼建设百年名校,着力在校园绿化、美化、亮化上下功夫。物质功能要齐备,还要突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创造灵感的精神功能,特别是要布置系列读书点、实体书店、文化庭院和场所,将学科、校友等财大元素浸润其中,传递财大文化,启发学生思考,让圣井主校区成为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2.深化教师分配制度改革

教师资源是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最有效途径就是教师分配制度改革,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评聘晋升,二是薪酬考核。去年,学校构建了教师分类发展机制和薪酬管理机制,一是突出教学科研中心地位,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适当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二是分类管理合理设岗。尊重教师职业发展意愿,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三类岗位。三是实施核心人才特聘岗位管理。上学期开始,学校党委经过研究,打通了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待遇,设立了“领军”“卓越”“特聘”三个特聘岗位层次,最大限度地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分类发展评价、一岗一聘、学院自主、非升即转、退休教授返聘等聘用晋升制度,创新薪酬激励形式,构建不同维度、不同阶段、不同项目的激励点,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突出贡献、体现激励、定量考核的收入分配制度,做到既要对外有竞争力、吸引人才,还要体现和谐共生、留住人才,以此激发教师队伍动力活力,引导教师将职业发展并入学校发展轨道,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完善资源配置机制

近年来,学校强学科、建校区、引良师、育人才,方方面面需要资金,时时处处需要投入。另一方面,学校家底较薄,办学资金短缺,财务负担重,经费缺口大。因此,除了提请加大生均拨款和财政支持外,我们也在微观上深挖资源,盘活存量。一是置换明水校区。大楼要建,人才更要引,学科也要建,我们不能因为建大楼就忽略了人才、教学、科研的投入。按照校党委谋划的战略步骤,经过艰难的推进,学校与章丘区关于明水校区的处置协议基本落实到位,置换资金基本能够保证圣井主校区建设,这为学校长期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经营性资产管理。将学景大酒店、天舜大厦、闲置房屋、商铺摊位等经营性资产、场所统一管理,重新评估,签订合同,分清责权利,该委托的委托,该租赁的租赁,不能任凭其闲置或者私用。实施资产定向管理,严格落实合同备案、收益统管、收益对账、租赁检查制度,杜绝闲置浪费和负债经营,扩大资产增值效益。三是积极拓展办学资金来源。学校成立教育基金会,设立合作发展处,筹措到一些资金,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存在筹资范围窄、捐赠氛围不浓等问题。刘家义书记提出,高校要开拓办学经费来源和渠道、吸收社会力量办学。在这方面,我们要拓宽视野,积极探索,开拓筹资渠道,积极寻求社会力量进行合作办学。

(五)更新治理理念,实现人本管理和谐发展

人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推进内涵发展,首先要把落脚点放在个体价值的发展和个人能量的发挥上,建立健全基于大学人的支持、激励、保障、发展、价值认同体系,持久激发师生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一是建设团结担当的干部队伍。学校党委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顶住压力,强化担当,争取政策,创新机制,完成了中层班子换届和干部调整工作,干部积压问题有效缓解,干部活力明显增强。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校树立“学术立校”“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淡化“官本位”倾向,建立健全了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制度,整合学术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创新分类管理,扶持学术团队,推动交叉融合,扎实做好组织、引领、服务的工作,让科研工作者专心搞科研做学术。三是构建和谐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学校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师生员工的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

学校党委将不断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教师分类发展机制、干部选人用人机制、管理人员职员制、教职工共享发展机制、价值认同机制、荣誉表彰机制,将学校内涵发展成果惠及每位教职员工,切实提升师生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推进财大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六)加强党的建设,夯实内涵发展根基

党的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校党委切实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建立健全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确保党的建设取得实效,形成了促进发展的强大的引领力、向心力,积累了经验,做出了精品。结合全省党的建设暨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在这里再重点强调几点。

1.切实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制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高校工作的根本保证。29日,全省党的建设暨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刘家义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必须铸就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必须锻造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必须锤炼担当有为的顽强作风、必须打造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五个方面的意见。我们要认真落实好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工作重要论述,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理直气壮地抓党建,把党建工作嵌入到业务工作中,将党建责任体现在难题解决上、工作突破上,用党的建设引领改革发展,以发展成效检验党的建设。

2.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根据中央部署,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马上就要开始,我们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查找并解决好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将学校工作全面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一是把创新理论学习贯穿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二是把调查研究贯穿始终,深入基层、深入师生中间,紧盯问题,摸透实情,对症下药。三是把检视查摆问题贯穿始终,把理论学习、发现问题、反思问题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四是把整改落实贯穿始终,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落实。五是把服务师生理念贯穿始终。要坚持尊重学术、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拓展联系师生渠道,充分理解师生意愿,扎实服务教学科研,凝聚团结师生员工,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3.重点做好防范化解风险工作

学校要改革发展,安全稳定是大局。暑假前学校出现了留学生宿舍搬迁、学分制收费舆情,而且两次舆情叠加碰头,对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坚持稳字当头,健全工作机制,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一是认真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强化工作规矩,严格工作程序,重要事项该请示的请示,该报告的报告,决不允许自作主张、自行其是。二是完善决策酝酿沟通评估机制,充分吸纳意见,加强调研测算,组织科学论证,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处置预案。三是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与来访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还要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让师生员工话有处说、难有处帮。四是落实好舆情应对机制,加快建立正面引导、信息监测、依法处置的有效机制,善于借助第三方和专业机构力量,定期对网信舆情会商研判,提出科学处置方案。

4.持续推动管党治党走向严紧硬

省委巡视以来,学校查处了几起违纪违法案件,处理了几名干部职工,教训十分深刻。要坚决落实巡视整改工作,以严的标准、实的作风、铁的纪律统筹推进后续整改任务,对省委巡视反馈的具体问题坚决处理,确保整改落实率、移交线索处理率达到100%。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政治担当,组织开展校内巡察工作,紧盯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持续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构建抓早抓小工作机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树立正确的执纪导向,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纪委要突出主责、聚焦主业,强化追责问责机制,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坚决把追责问责落到实处。

三、学校内涵发展对党员干部的要求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仅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我们思维方式还要跟上内涵发展的节奏要求。下面,就思维方式方法再谈几点希望与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强化战略思维,宏观思考事业发展

战略思维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横向维度上要有大格局。需要用“全角”视野,知世界、知中国、知山东、知高教、知财大,综合考虑各种要素,从大局、从宏观、从全局考虑问题,对整体发展形势和方向有准确把握。二是纵向维度上要有前瞻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我们用发展眼光去思考谋划,既要蹄疾,也要步稳,保持历史耐心,遵循发展规律,做好科学规划。不能一昧采取外延式的增长,过度消耗生长力,对事业健康发展带来危害。三是主体维度上要有深度思考力。要有清楚的政治头脑,学懂弄通创新理论,熟悉中央方针政策,明确地方战略重点,确保准确站位,融入大局,服务大局。要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学习,有针对性做好多学科知识储备,增强战略预判的科学性、前瞻性。要培养深层思考习惯,把握教育规律,抓住事物要害,明辨是非,正确决断。下步,我们推动学科整合、专业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可能涉及到部分学院、部门、人员的利益,我们一定要从更高层次理解、把握和推动这些工作,不能因为一时之利益、一事之利益、一隅之利益而阻碍影响学校改革发展大局。

(二)强化精准思维,集成资源重点突破

精准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要做好精准调研,紧紧围绕综合改革、教学质量、人事制度、管理模式、服务水平、校园民生等关键点,听声辨音,摸透情况,明白优势在哪,短板是什么,师生想什么,将问题抓实、抓准、抓到位。要抓住重点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重点论、辩证法,明确问题的症结在哪?解决的关键点在哪?风险的防控点在哪?把准关节要害,分清轻重缓急,对症下药,滴灌而不漫灌,提高资源集成度和目标达成率。要精准施策落实,既要装有大局,把准大方向,还要落地落实,细化举措,从细求实。要善用项目式管理,通过项目管理推进重点任务,定量定性、定岗定责,将资源分配到人、任务明确到人、责任落实到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环环紧扣、责任清晰的执行链条,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效果。

(三)强化极限思维,用心尽力追求卓越

极限思维是终极的思考模式,追求主观能动性和效能最大化。不管是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如果没有质的飞跃,单纯依赖于现有资源,进行低层次的重复建设和模仿,是不会有所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极限思维的驱动力来自忧患意识,来自于危机感和焦虑感。当前我们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话语权不够多、政策扶持和资源争取不够有力,如果不穷尽其力或小富即安,在与高水平院校的竞争中,势必会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怪圈,必须把目标设定得高一些,逼迫自己跳起来摘桃子,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如何达成卓越目标?关键看用心不用心,尽力不尽力,现有条件下,工作干不好,业绩出不来,根本上就是没有用心尽力去做事情。科研用心才能出高水平成果,教学用心才能培养出好学生,事业用心才能有好的发展。

(四)强化融合思维,团结包容和谐共进

内涵发展强调的资源整合、结构重组,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多维性和复杂性,都需要我们打破惯性思维,用融合的思维、学习的方式、包容的态度、开放的视角对待新事物新变化,进行更多的链接融合。融合的前提是要搞好团结,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成绩,团结出干部,反过来讲,不团结什么也出不来。领导干部首先要心胸开阔,多替别人着想,不能因为工作摩擦和矛盾就势不两立。学经济的都讲究博弈论,追求帕累托最优,遵循互惠双赢的竞合之道,我们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校地校企合作、学科交叉融合、学术联合创新,包括带团队、做项目、干工作,都是如此,需要联合攻关、协同推进、共同得利。因此,大家要强化团队意识、交叉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讲求团结方法、团结艺术,班子之间、同志同事之间都要和谐相处,求大同,存小异,经常性换位思考,补位补台,大家齐心协力,这样工作才能做好。

(五)强化底线思维,化解风险严于律己

学校要推进改革、实现发展,离不开和谐安全稳定的环境。底线就是红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底线破了,之前再多的努力也有可能归零,甚至是变为负值,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暑假前连续发生的两起舆情,给学校造成了不好影响,虽有客观原因,但也反映出我们缺乏政治敏感、底线思维和责任意识,工作精细化标准不高,防控能力不强,等等。必须要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将事故和风险化解于未然。当然,我们不能因害怕触碰底线而止步不前,更不能把“不出事”当成“不作为”的借口,而是要学会找准突破口,既要勇于担当,又要规避风险,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从个人来讲,我们党员干部也要时刻警醒,坚守政治、纪律、政策和道德“四条底线”,自觉增强拒腐防变意识,确保在政治立场、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纪律法规、生活作风等方面都能自我约束,守住立身、做事、为人和处世底线。

以上是关于学校近年来内涵发展实践的思考和体会,今天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探讨。希望我们一同携手,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力办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为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2019年8月31日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