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关于“学风”的畅叙 ——“财大精神”以及“校风、教风、学风”表述语座谈会侧记(二)

2025年11月07日 16:29  单位 :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 


秋阳杲杲,叠翠流金。11月6日下午,章丘校区,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三楼会议室内,一场围绕“学风”表述语征集的座谈在这里举行,自由畅叙、实事求是,不唱高调、层层递进。

与首场“教风”座谈会不同,除相关职能部门的老师外,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是主角,他们之中有校学生会、研究生会骨干,有班级、社团干部,有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有全国“青马工程”班学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山财大学子,是财大学风建设的共建者、共享者、传承者。

山财大学风是什么?

——文化符号与成才底色的凝练

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副校长刘旻航,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于洪良与13名青年学生和老师围坐在一起,畅叙山财大学风。10名学生代表各抒己见,真诚地表达自己在山财大学习、生活、成长中感悟到的学风。

“学风,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个场域;是一种规则,是一种秩序。”刘旻航在认真聆听学生代表的发言时,非常明确地表示,“每个人都是山财大学风的建设者。山财大人有山财大人的底色,山财大学风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属性、文化特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传承、言传身教。”

“格物”“求真”“立德”“笃行”……在热烈恳切的交流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将校训“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与学风联系起来,传递出青年学生要洞察事物本质、做到知行合一的态度。

“学风,于我而言,首先是一种‘严谨善思’的态度,是知行合一的追求。”财政税务学院2023级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李永娣在发言中说,优良学风的本质必须以品德为根基、以治学为路径,要先修品德再做学问。法学院2025级研究生王文清对此很是赞同,在山财大求学5年间,“无论是专业学习,还是校外法援志愿服务,都深刻感受到‘严谨求实、经世济民’的重要性”。

严谨善思的态度是基础,“笃行”才是落脚点。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2025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生、学硕团支部书记李沛峰接过话头,从自己5年的专业学习和一年的支教经历中更深地感悟到,“知行合一是关键”。面对青马班和支教路上的“致知”之问,她提出“勤学慎思,笃行致远”的学风表述,表达了良好学风助力青年学生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再到价值实现的成才路径。

“学风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气质,是师生在治学、求知过程中所共同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经济学院2024级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校报学通社骨干刘婷玉提出“敦品励学、经世致用”,“学校坐落于齐鲁大地,山财大学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同时,应更加突出学校财经特色,突出经世济民之志”。

来自法学院2023级法学(涉外经贸法律人才实验班)的毕靖林是校园学生活动的“活跃分子”,校报学通社社长和学校“一站式”社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成长锻炼”,让他的视角更具交叉学科的严谨与务实,补充了学风的另一个维度——“互助共进”。“学风并非孤军奋战。在自习室里,我和同学共同探讨难题;在涉外法律服务竞赛中,我们集思广益,协作攻坚。这种开放包容、抱团成长的氛围,让冷冰冰的知识拥有了温度,也是我们山财大学风最生动的体现。”

山财大学风从哪里来?

——课堂学习与实践奉献的源泉

学风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学风,看不见,却真实存在。于洪良在座谈中表示,“‘三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年的重头戏。这场以学生为主角的座谈会,不仅深刻而且有新意,角度各异却有共性,反映了同学们在山财大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为山财大优良学风的共建共享与传承,注入了新的青春动能。”

“上课的抬头率、前排就座率,宿舍卫生、社团活动、校园环境等等,是学风最直接的体现。”良好的学风就来自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每一位学子的求学成才之路。它可以是图书馆里的凝神静气,是自习室里的奋笔疾书;也可以是课堂上的踊跃提问,是辩论场上的思想交锋;更是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奉献的生动体现。

金融学院2023级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社团发展指导中心主席团成员姜蕾坦言:“金融工程的知识体系庞大而精深,唯有沉下心来专注创新、刻苦勤勉,才能筑牢那看似枯燥却至关重要的专业根基,这种对基础课堂学习的重视,正是学风扎实的体现。”

统计与数学学院2024级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张景瑞也认为,学风是学生的精神所在,潜藏于每一次认真听讲、独立思考、求真问学的瞬间,在学习中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成就自我。他提出了“笃学致知,行以致用”的表述,既呼应“山财大精神”,又体现“财经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奉献。

学风的源泉,更在课堂之外,在社会实践与价值奉献中。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山东省“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统计与数学学院2025级应用统计专业研究生、班长康峰鸣在学习之余,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各类志愿服务和竞赛,并荣获60余项荣誉。一路走来,他深刻感受到学风的重要性,“勤学善思、崇德律己、知行合一”,才能让专业学习更有广度和深度,在专业实践中恪守规矩、印证升华,最终成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的财经型人才。

与此同时,毕靖林分享了他参与“三千计划”社会实践的调研收获,在他心中,山财大理想的学风是“严谨求真”的治学态度,是“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更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担当。李沛峰分享了她在西部支教的难忘经历,“良好‘学风’,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的代码和算法。它不应该是被动接受,还必须包含主动地思考和追问。这个过程,不仅锤炼了专业技能,更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技术为民的责任担当。”在这一刻,学风化为了服务社会的力量。

山财大学风向何处去?

——时代价值与创新创造的赋能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面对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山财大学风建设路在何方?“创新”“鼎新”成为师生共识的关键词。

“在大数据时代,学风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崇实励能,经世鼎新”,统计与数学学院2023级统计学(中加合作)专业本科生、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邰子珊在讨论中提出,学风除了体现“山财大特色”更应呼应时代需求,既看得见,又做得到。“‘鼎新’取自《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绿色金融重塑产业逻辑、区块链重构交易信任时,‘鼎新’是我们必须给出的答案。它呼唤山财大学子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经典模型,在竞赛中勇闯‘无人区’,做财经变革的“弄潮儿”。”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要积极涉猎多领域知识,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以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挑战,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艺术学院2023级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专业本科生、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刘玥贤表示,虽然他主修美术学,但辅修的却是会计学,这种多学科交叉式的学习让他坚信,“优良的学风应突出时代价值,体现‘跨越边界’的探索精神,鼓励青年做优秀的学习者,更要成为集体的凝聚者、文化的传播者、价值的创造者,手握不同的“工具”,在各自的领域里,为同一个社会问题寻找更优的答案。”

金融学院的姜蕾也认为,学风的“创新”体现在面向未来的能力准备上。“金融科技方兴未艾,我们的学习不能固守传统理论,必须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感度和学习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法,这本身就是‘笃行’与‘创新’的结合,既贴合“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求,也践行了金融学子的责任担当。”

李永娣坦言,在良好学风的浸润之下,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心怀“国之大者”,将所学所思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实践中去,实现从“学了什么”到“学会了什么”再到“创造了什么”的飞跃,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青春使命。

座谈中,学生工作部、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也认真记录着同学们的建议。校团委书记王晓迪说:“学风建设,主体是学生,活力也来自学生。同学们的发言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为我们进一步凝练山财大学风表述语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思想源泉。”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立德树人的土壤,更是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内在驱动力。”刘旻航在总结时表示,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近3万名青年学生一起去努力,从自身做起,影响身边人做好身边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撰稿:宿文娜 刘婷玉 编辑:张艳霞 终审:于洪良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