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学习强国】理论研究|马克思究竟是谁?

2019年07月03日 17:06      浏览次 


谈起卡尔•马克思,这位具有雄狮般“大胡子”的德意志人,我们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他与我们的国家、社会、制度安排,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观念,乃至深层的集体无意识,都息息相关;说陌生,是因为他究竟是谁,他的学说和思想到底是什么,其真谛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不知在何方。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这是一个我们熟知并非真知的问题。”那么,这位“传说中”的马克思究竟何许人也?下面我们就从三个纬度全方位无死角地来了解一下马克思。

一、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有为青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间,公元1818年,这一年,晚清抗法名将冯子材出生;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蒿熹出生;精通中医内科的名医冯登庸出生……这一年,重申同官联衔具奏例;这一年,定蒙古抢劫之罪例……也就是这一年,一位帅气、多金、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卡尔•马克思诞生了。

说他帅气,是因为无论是在200年前的19世纪还是200年后今天的21世纪,卡尔•马克思都符合型男的审美标准:深邃的眼神,高耸的鼻梁以及俊朗立体感极强的轮廓。国产动漫《领风者》塑造的马克思的形象让国外网友都发出“感谢中国”啧啧称叹声。

说他有金,与马克思的出身不无关系。卡尔•马克思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中产阶级的家庭,祖上有很多人是拉比。父亲亨利希是一名律师,在特里尔市担任律师协会主席,而且是当地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在市民中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初入波恩大学的马克思,那叫一个放荡不羁,挥金如土。你们会感慨,有这么夸张?有老马(也就是马克思的爹)信件为证:

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地踯躅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蓬头乱发。虽不在啤酒中消磨放任,却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协议,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可是就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

七百塔勒什么概念呢?按照我们现在的购买力评价,一塔勒相当于二百人民币,七百塔勒折合多少人民币?十四万人民币,你们作为大学生一年能花十四万人民币吗?况且是十九世纪。所以说,青年马克思的日子那叫一个“豪”!有金!

如果你单纯地认为,马克思是在“拼爹”,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当时的普鲁士政府曾两次很正式很严肃地下了文书邀请他,被拒绝了。卢格也曾经以五百塔勒的年薪邀请马克思担任《德法年鉴》的总编。五百塔勒,我们刚刚有提及过相关标准,计算一下,相当于十万年薪。所以马克思凭借自身的才华,原本可以富裕一生,然而他为了拯救人类而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我们介绍的马克思最凸显的一个特质:普罗米修斯。

17岁的马克思就立志扮演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角色,也就是牺牲自己,拯救人类。这里插播一下关于普罗米修斯的简介。

传说地球上本没有火种,人类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没有火来照明,在无边的黑暗中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夜晚。普罗米修斯是个勇敢而极富同情心的神。他看到人类生活困顿,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他躲在太阳神阿波罗驾车的必经之路,悄悄地偷取了火种并带到了人间。主神宙斯得知是普罗米修斯盗走了天火,便大发雷霆。他用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接着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他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17岁的马克思,还是一位中学生,就在作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认为:“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都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马克思的志向绝不是那种局限于自私的“成功”,而是超越这种狭隘性,决心“为人类工作”。所以,他在这篇作文的末尾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由此,我想到了山大何中华教授曾经的一个比喻:他把马克思比喻成雄鹰,把普通人比喻成鸡。他说:“雄鹰能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雄鹰的高度。”所以,马克思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原本他可以不贫困,然而他主动选择了贫困。试问,人世间有几人能做到?他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序言中盛赞普罗米修斯“是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胜者和殉道者”。其实马克思本人正是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二、置顶的星标好友——恩格斯

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如果有朋友圈,那恩格斯一定是马克思圈里的置顶星标好友,且他俩的友谊小船一直没翻过。引用列宁的一句话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已经超过了所有友谊的传说”。恩格斯总是在朋友圈里第一个给马克思点赞并且疯狂打call的人。

你想,这样一个世界上最了解马克思的人生挚友,是不是他俩天生有缘,一见如故呢?非也。他俩的第一次见面并不愉快。1842年,恩格斯要去英国出差,正好路过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的报社,当时就进去找马克思聊了聊。但当时的马克思是瞧不上恩格斯的,为啥呢?因为恩格斯是一个叫自由人团体的成员,这个自由人团体前身就是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曾经是其主要成员。马克思离开之后呢,这个由鲍威尔、布鲁诺为代表的这些人带领这个团体越来越诡异,以至于在大街上看见神父就上去胖揍一顿。所以马克思瞧不上恩格斯也是情有可原的。

马恩二人一见没钟情,二见倾心。几年之后,马克思再次遇见恩格斯,发现恩格斯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次两人相谈甚欢,甚至一聊就是十天。同学们,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可以一聊聊十天的人,如果有,赶紧把他收到友谊的小船中来。

两人之所以路人转粉,是因为两人都共同关注了工人革命,关注了社会的基本状况,得出了相同的结论。马克思认为:“革命想取得成功,哲学必须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而无产阶级必须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的结论是:“工人运动只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有出路,而社会主义只有成为工人运动的目标才能够取得胜利。”二人的观点高度契合。

这对伟大的CP默契不仅体现在工作上,生活中也是惺惺相惜。当马克思由于经济拮据,正有计划让两个女儿辍学之时,恩格斯二话不说,立马寄钱解燃眉之急;同样,当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得匆忙,口袋空空,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马克思也毫不犹豫,自己穷得丁当响,也把家里所有的钱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的后半生都是靠着恩格斯的接济度日的。为了让好友马克思安心于自己的理论创作,恩格斯不得不违背意愿,重新返回家族企业,给自己的父亲打工赚钱,并一直尽全力定期资助马克思。用恩格斯自己的话讲,是用资本主义压榨工人的钱来支持马克思走上追寻社会主义的道路。

直到1870年,恩格斯打算结束分别的现状,搬回伦敦。这个消息不但对马克思夫妇意义重大,马克思的孩子们同样欢呼雀跃,要知道恩格斯在他们的童年时光中始终扮演着“圣诞老人”的角色。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溘然长逝。马克思生前《资本论》只出版了第一卷,留下了大量的手稿和笔记,很多都是些片断,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这个时候,恩格斯把自己所有的工作全部放下,用了11年的时间潜心只做一件事:就是整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这个世界上最懂马克思的人把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马克思,结束整理工作后的恩格斯已是古稀之年,这11年非常辛苦,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恩格斯却说:“我很乐意。因为我终于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管鲍之交,相知可贵。

三、一个哲学的真正解放者

早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宣告:“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之后,这句话成为了无数哲学爱好之人的微信、QQ签名,显得很有深度的样子。

马克思从来不去“谈论”哲学,而只是在自己的实际运思中“显现”哲学。哲学不再是知识论的建构,而是实际运思方式本身。所以,列宁说过,“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因为离开了哲学视角,《资本论》就无从了解。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提及,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则有独到的见地,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唯物史观就是他的全部哲学。马克思学说的哲学部分、政治经济学部分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不是“一袋马铃薯”,不是“各种知识的杂拌”,而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在马克思语境中,唯物史观是广义的范畴,不存在外在于和相对于它的部分。

举例说明,《资本论》第一章,你可千万别单纯从经济学的纬度来读这一章,否则你根本没有领悟到马克思的深意。这一章,马克思对商品本身做了深入分析和考察,揭示了它的二重性,即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不过是直观的有用物罢了,但它并不构成马克思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目的在于透过物与物的关系发现并揭示被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关于“商品”,马克思说:“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离开了哲学视野,我们就捕捉不到商品的这种“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的性质。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认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不正是只有哲学方能把握得到的吗?

简言之,马克思的整个学说,其原初基础是“实践”,具体路径是“革命”,最后归宿是“自由”,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人”的实际的“历史解放”,最高的理想是“共产主义”。

当时有位政论家说过:“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为一个人,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这个23岁就获得博士学位的千年思想家,其大智慧,应渗进我们的血液和心灵,内在于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成就我们的“此在性”!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