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山东教育新闻网】“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财经大学③丨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及实践

2020年12月28日 14:30  单位 :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 


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类专业作为当前和未来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金融人才的重任。我国金融业发展历程和金融改革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为金融类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深入挖掘金融类课程的思政资源,设计完善的课程思政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于金融类专业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课程思政是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一课双责”,即各门课程既要讲授专业知识,又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各环节,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在高校金融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金融理论与思政理论相融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崇高理想,塑造良好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金融产业发展和金融活动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类专业作为当前和未来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专业之一,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金融人才的重任。但是当前,高校金融类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联系还不够紧密,缺乏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使得金融人才思政素质的养成滞后于专业素质。首先,金融专业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缺乏理想信念、价值认同、道路自信等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而金融学理论和我国金融业发展改革实践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供挖掘。其次,金融学专业教材大多沿袭国外金融专业教材中的内容体系和教学资源,尽管越来越多的教材加入了有关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内容,但体现思政元素的内容和资源仍不够丰富和系统。再次,金融专业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缺乏针对思政教育内容的考量,思政内容融入不足或教学方式方法比较生硬,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体验感不足,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最后,金融学专业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和留学归来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方式等理解不到位,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尚存差距。

二、我国金融业发展改革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目标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结合金融类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至少可以从如下角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和内容。

第一,中国金融史尤其是红色金融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中均包含大量金融思想,是历史上经济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金融改革维护群众利益、团结群众,为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总结这些金融思想及其历史功绩,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金融业改革发展实践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金融类专业课程中,不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金融机构体系及公司治理等领域改革历程、改革成就的教学内容或典型案例。我国在上述领域的改革举措既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理论和金融理论,又综合考虑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路径。在教学过程中解构中国问题、介绍中国经验、提炼中国解决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研究中国问题、参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的热情和兴趣。

第三,金融风险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折射出敬畏市场、信守承诺的执业素养和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金融活动时刻伴随着对风险的识别、防控和处置,而金融风险的集聚、外溢和传染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对个人和企业财富带来巨大损失,对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通过讲授金融风险的生成机理、传染机制和风险防控手段,可以帮助受众树立风险意识。

三、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方案设计及实践

《纲要》强调,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显然,课程思政并非局限于课程建设,而是依托课程建设开展的包括思政元素挖掘、教学内容和资源建设、教学方法设计、师资培训等一系列要素的整体方案及育人体系。为此,金融学院结合专业及课程特点,从四个方面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并付诸实践。

一是挖掘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工作。学院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活动中,组织系主任、课程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结合各专业和课程特点,提炼出红色金融史、金融扶贫和普惠金融、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与环境金融、金融机构治理和金融市场监管、金融风险防控等思政教育主题,从中挖掘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优势特色、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绿色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思政元素。

二是建设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内容资源。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开展课程及内容资源建设,例如在金融学专业中开设了“中国金融史”课程,从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革命战争年代的金融活动、改革开放后金融改革历程和热点事件中汲取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再如学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竞赛,激励教师结合专业课程挖掘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目前,已有30多位教师撰写并提交了40多篇案例。下一步,学院将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案例竞赛,并结集出版其中的优秀案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具书和教辅资料,实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丰富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教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应当与教学改革和课堂革命同步推进。学院结合在线教学及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遴选出多门核心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其中四门课程获得学校教改项目立项,部分教师已在双语课程中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方法探索。此外,第二课堂即实践教学领域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也在探索当中。通过上述举措,学院推动课程思政教研教改活动与专业教研教改活动相融合,实现专业教学效果与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同步提升。

四是打造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为尽快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提高教学能力,金融学院围绕什么是课程思政、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以及如何撰写课程思政案例等主题,先后两次聘请专家为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讲座,半数以上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学院的课程思政案例竞赛中,多次组织参赛教师开展中期进展交流活动,分享案例写作心得,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不仅提高了案例写作质量和思政元素融入水平,也加深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无形中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冯林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梁巧慧,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博士;彭红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媒体链接:http://www.sdjyxww.com/gjkbqgz/26258.html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