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山东教育新闻网】“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山东财经大学②丨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财税人才

2020年12月28日 14:35  单位 : 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 


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下设的财政学和税收学两个专业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元属性,其主要课程兼具公共性、社会性和法治性,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质平台。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学院教师积极探索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融入思政案例等创新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一、以党建引领专业课程思政,树人先树己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财政税务学院财政、税收两专业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业务技能、现代经济分析及信息处理手段,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税经济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财税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树人先树己,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的关键。财政税务学院现有专业教师62名,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共党员。学院坚持“党育我,我育人”的原则,始终将党建引领看作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动机和方向盘。学院紧抓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放松,依托教师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往纵深发展,向优质迈进。

财政系教工二支部作为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联系的基层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三全育人”的示范效应。支部书记积极带领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学校《关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多次举行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专题学习和研讨活动,致力于打造教书育人的过硬队伍,引导全体教师党员争做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典范和师德师风楷模。学院以教师党员为核心力量,积极申报专业课程思政研究项目,以实际行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学院统一规划下,所有专业都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积极探索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结合,培养德才兼备的财税人才。

二、立足专业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学院财政、税收两专业共开设了30门专业课程。近年来,学院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教研相结合,实施课程组制度,以教研活动为抓手,以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带动专业课程建设,着力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课堂革命,打造“金课”和一流课程。

其中,财政学专业的“财政学”课程,依托学校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和国家级一流专业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课程内容,2020年11月获批教育部首轮国家线下一流课程建设立项。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一致认为“财政学”在理论基础、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等方面,天然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一是“财政学”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十分有利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财税人才。二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公共投资、政府预算等,服务于为国理财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财政收入取自于民、财政支出用之于民,能够体现出党和政府的公共事务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三是该课程的诸多理论原理、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爱国、诚信等内容具有高度一致性。四是该课程的很多理论、制度源于中国财政实践或财政改革,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税收专业,以“中国税制”省级精品课为龙头,引领“国际税收”“税收筹划”“税务会计”3门校级精品课和“税法”等5门校级优质课程。税收专业教师积极围绕“中国税制”“税收经济学”“税法”等课程挖掘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开展了如下工作:一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阐述税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如结合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相关概念为学生讲解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区别,从而阐明“营改增”的必要性和“营改增”后不同行业增值税税率设计的多样性,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二是在多门税收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用“中国税制”讲好“中国故事”,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出发,结合“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等一系列税收体制机制改革举措为学生做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三是从信息科学角度讲授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让学生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税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四是从政治角度讲解关税改革,使学生了解“中美贸易争端”背景,知晓中国税制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休戚相关,让学生明白“两个坚持”的重要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需要好的教学模式。学院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专业层面出发,提出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布局,内外协同,融合式发展”模式,强调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一体化,课内课外协同并进,“立德”和“树人”高度融合。

税收系于2015年开始,依托本科生课程教学,成立“税收创新工作坊”,吸纳有自主学习意识,渴望接触科研工作的本科生加入学习小组,围绕财税改革分模块学习和探讨学术问题,引导学生在给定的方向上精读文献、认真思考、深入钻研,最终形成学术论文。6年来,工作坊始终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先后招募了7批本科生跟进学习培训,从指导老师到学生,队伍的规模都在逐年扩大。目前,已经指导本科生在《经济评论》《税务研究》等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其中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全文转载。同时,加入工作坊的本科生还先后荣获华东地区大学生财政学论坛一等奖、中国税务学会税收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税收创新工作坊”践行了高等教育“以本为本”和注重能力培养的价值观,拓宽了课程思政的范围,提高了我院本科生培养水平。

学院还加强课内课外协同,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年级本科生的需要,制定了不同措施:一是所有专业教师参与担任大一新生学业导师,将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二是面向大二、大三两个年级安排了学生自愿参与的特邀专家学术讲座以及特邀业界校友的就业指导讲座,帮助学生做好学涯和就业规划。结合讲座专业知识分享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思想归属感和对专业知识的价值认同感,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三是创建校外实践基地,保障学生专业实习实训与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学院与山东百丞税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培养“税务师方向”涉税高级人才,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四是师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实践活动。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第一书记”“乡村振兴”等形成了具有财税品牌特色的标志性团队,并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一届“衡信杯”全国税收风险管控案例分析大赛全国二等奖等一系列荣誉。社会实践活动既帮助学生增长了知识才干,涵养了家国情怀,也达到了实践育人的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赵宇,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金东,山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税收系副主任、副教授。)

媒体链接:http://www.sdjyxww.com/gjkbqgz/26257.html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