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只要对人民、对党的事业有好处,就应该尽我们的最大力量,没有保留。”6月30日,84岁的山东财经大学校医院退休医生丛培兰,从济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一张《遗体(角膜)捐献登记证书》。这位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63年党龄的老党员,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党的95岁生日“献礼”。
一周前,丛培兰在《老干部之家》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介绍遗体捐献的意义。“我学医、从医40余年,明白培养更多好医生才能救治更多的人,但我们国家用于教学的遗体太少。”丛培兰当即给济南市红十字会打电话,咨询遗体捐献程序,决定将遗体(角膜)无偿捐献给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用于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1952年,丛培兰从卫校毕业参加工作,1990年退休。“我曾经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也是一名党员,知道生命的可贵,更懂得党徽的分量。”在济南市立五院工作期间,她先后接生过一万多例新生儿,见证了无数新生命的诞生,由她创造的“万例无差错”纪录还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妇产科医生学习的经典案例。她曾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多次获评济南市劳动模范。
受她的影响,85岁的老伴迟和斋也领了一份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原本和老伴商量以后选海葬,能为国家节省一些土地资源。她觉得遗体捐献方式更有意义,现在她签下遗体捐献登记,我也决定和她一样。”
“活着能够为党和人民做点事情,如果死了也能为社会作出点贡献,何乐而不为呢?”回忆过往,迟和斋爽朗地说,自己解放前就参加了工作,先在抗大胶东分校做文书,后被送去陆军学校学习机要,至少500组密码牢记在脑子里。解放后,到山东财经大学工作,1994年从学校科研处处长岗位上离休。
丛培兰动情地说,老伴是烈士子女,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追随父母参加革命。“父亲1938年参军入党,1942年在招远‘七三战役’中牺牲,他的名字就刻在当地的烈士塔上。”老人保留着每次前往英雄纪念塔悼念的照片,这样珍贵的老照片在老人家中随处可见,尺寸不一的一张张照片见证诉说着历史。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父亲,是迟和斋与丛培兰心目中的英雄。两位老人表示:“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共产党员就应该像先烈们一样大公无私、听党的话,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党。”
今年是丛培兰、迟和斋老两口结婚69周年,老两口一起签下遗体捐献书。“这也算是给我们钻石婚留下一个见证”,迟和斋笑着说。
媒体链接: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721/Articel11005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