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财大 > 正文
【农村大众】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登堂入室”:一位大学教授特意致信本报编辑部

2016年12月05日 09:44    撰稿 : 宣传部    浏览次 


  12月2日,《农村大众》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我校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王蔚教授的读者来信,并配发了编者按,以下是报道全文:


  编者按
  近几年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以来,全社会对农村文化生态建设都高度关注,在重视农村物质生活的同时,亦重视农民的精神生活,希望以文化的力量保证农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共同培育中华文化的“根”与“魂”。例如由本报发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的“孔子学堂推广工程”都体现了这一担当和努力。今天本报编发的王蔚教授给本报编辑部的这封信,是一名优秀知识分子以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出的呼吁,尽管其呼吁针对的是一个点,但可以引起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思考和重视。全社会都为“三农”出力,“三农”的问题就好办了。



孔子学堂在历下区姚家社区揭牌现场。

农村大众报发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工程”在菏泽开展活动现场。

农村大众报编辑部:
  我叫王蔚,是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教授,同时是山东财经大学儒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横跨农业经济与论语传播两个领域的研究中,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受:正在山东蓬勃发展的土地托管服务,应当开放其为农服务中心平台,与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广的孔子学堂紧密结合,将文化道德建设纳入其中。把孔子学堂搬进为农服务中心,不仅让双方共赢,更能造福于广大农民。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才外流严重,农民种地力不从心,农业生产效率降低。针对这一生产问题,山东省供销社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服务,也就是把土地上的作物托付给别人管理。这种以劳务外包为实质的服务,如今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全省开展面积达2198万亩。为了承载三公里半径的土地托管服务,山东省供销社在全省农村修建了932处为农服务中心。这些占地20亩、投资500万元的服务中心,目前可以实现智能配肥、植保、粮食烘干等七大功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让我赞叹的是服务中心的农民培训功能: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桌椅,先进的投影设备,甚至免费午餐的供应。
  与生产问题相伴而生的是,农村文化生活异常单调,道德滑坡严重,家庭破裂,邻里之间关系紧张。为此,中国孔子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将孔子学堂扎根农村,要让农民在孔子学堂里“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通过传统文化的浸润,提升农村社会的道德水平。但和进机关、进学校相比,进农村一直是孔子学堂扩张的难点和痛点,主要原因就在于农村的硬件水平较为落后。作为孔子学堂的一名讲师,我在下乡授课的过程中,面对农民对文化的饥渴和热盼,深感孔子学堂在农村中急需一方学习空间,一个硬件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真正“登堂入室”。
  山东省供销社和中国孔子基金会,双方都致力于解决农村的现实问题,分别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去改造农村,造福农民。按照规划,到2020年,山东省供销社要在全省建设1500处为农服务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未来的几年内,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0000家孔子学堂。从长远来看,双方的目标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农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双方应该携起手来,将为农服务中心的高水准硬件,与孔子学堂的专业软件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为农服务中心的功能提升,实现孔子学堂的乡土扎根。如果双方携手,山东省供销社可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提高现有硬件设施的利用率,提升农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带来巨大社会效益。中国孔子基金会则可以依托为农服务中心平台,加快孔子学堂进农村的步伐,早日惠泽更多乡村。
  在这个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时刻,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合作机会,作为一名对农村、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沉感情、负有天然使命的知识分子,我真切呼吁双方能够通力合作,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早日促成合作。
                

顺祝
编安
王蔚
2016年11月23日

  媒体链接:mp.weixin.qq.com/s/mrTmM5ZeuFYf53Y-aDV2Ow

Copyright © 2011 山东财经大学宣传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