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最主要体现,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财经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经过65年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建设,学校围绕建设一流学科、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学校的发展历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顺利通过博士点验收,实现了学科跨越式发展
学校于2009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奠定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经过三年的强化建设,学校的学术梯队更加科学合理,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2013年,学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通过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专家组的整体验收,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全部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验收,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由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2个本科专业搭建的以经管学科为核心,文、法、理、工、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财大人多年的夙愿,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二)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制度,奠定了学科发展保障
按照《山东财经大学2014-2020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与同类高水平高校对比,找出差距,正视挑战,学校确立了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和《山东财经大学学科专业专项改革方案》,明确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学科建设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制定了关于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组织机构章程以及重点学科评估管理办法等,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获批省一流学科,彰显了学科建设实力
201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启动了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我校集中学科实力,深挖学科潜力,认真总结学科建设成就,最终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进入立项建设省一流学科行列。为了促进省一流学科的建设,学校制定了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实施方案、重点项目管理暂行规定、省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对省一流学科建设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学院、职能部门应承担的建设责任,建立适合一流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
(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助力学校全面发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财政学、企业管理等6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民商法学、社会保障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自设了19个校级重点学科,形成了由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梯次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2015年底,16个省级重点学科顺利通过省内验收。“十三五”开局之时,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确立金融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3个学科为强化建设高峰学科;理论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公共管理5个学科为高峰学科;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保险学、数量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7个学科为高原学科;农业经济管理、外语课程与教学、体育产业管理、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4个学科为培育学科。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六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和不同学科的非均衡发展,实现若干学科的率先突破,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扎实推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五)参与学科(学位点)评估,发挥以评促建作用
根据上级部署,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会计等专业学位点的专项评估,9个专业学位点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项评估。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启动了学位授权点评估的前期系列准备工作。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0个一级学科参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制定《山东财经大学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方案》,部署并组织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参与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方案》,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参与合格评估,并顺利通过了评估。通过评估,各学科与学位点反思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发挥了以评促建的作用。
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一)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位列省属高校前列
2017年,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人数共146人,录取28人,报录比为5.2:1;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5704人,录取1057人,报录比为5.4:1,其中会计学、金融学、会计专硕、审计专硕、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等学校优势学科专业报录比更高,例如全日制会计专硕为16.7:1,非全日制会计专硕为10.3:1,会计学为13.3:1,金融学为8.1:1。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校硕士研究生于1996年首次招生,当年仅招收17人;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664人。近五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17年达到1057人,比2012年增长59%。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286人。
(三)博士研究生实现首次招生
学校博士研究生于2014年首次招生,当年招收11人。四年来,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17年达到28人,比2014年增长155%。目前,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63人。
(四)学位授予规模稳中有升
2012年以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学校研究生学位授予规模稳中有升,2017年上半年授予硕士学位达到849人,并在当年首次授予博士学位6人。学位授予中,专业学位规模不断扩大,在2016年超过学术学位授予数量,比重达到52%。
博士研究生培养全面展开
(一)夯实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基础
学校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关于制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精心组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工作。要求博士研究生必须全部脱产学习,保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为博士研究生配备专用学习资源,包括专用多媒体阶梯教室、研讨室、自修室和会议室,并配有先进的触摸一体机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规定博士研究生导师年度支付6,000元科研经费,用于按月发放博士研究生资助。加大博士研究生奖助补贴,一等奖学金15,000元/人/年,二等奖学金10,000元/人/年,助学金3,000元/人/月,为博士研究生安心学习提供经济支持。增加博士研究生导师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支配权,三年累计7000元,为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提供财力支持。
(二)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的不断改革
在博士研究生公开招考的基础上,实施了申请考核招生方式,对专业基础好、科研能力强、在某一领域或某些方面有特殊学术专长及突出学术成果的学生予以提前录取,2017年5名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按照该种方式录取博士研究生5名。颁布了《山东财经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招生工作实施办法》,从我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中遴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并通过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后,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并列的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改进博士研究生复试方法,将以往按笔试成绩划定面试资格改为所有考生笔试后全部参加面试,更加客观地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三)强化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
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组、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学院三位一体的全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组通过随堂听课、听取情况汇报、查阅文件和档案资料、抽查试卷和论文、参加答辩、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发挥了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督促、桥梁沟通、咨询建议作用。研究生院、各研究生培养学院通过期初期末教学检查、课堂听课、期末考试巡考、召开教师和研究生座谈会、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有效地保证了博士研究生教学质量。
(四)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校规定期刊目录范围内的CSSCI(含特类、A类、B类)期刊论文给付相应科研奖励,引导博士研究生关注学科前沿。每年为博士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创新项目,以项目资助的方式提高博士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持续开展研究方法类课程专题培训,夯实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基础。不断举办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论文大赛、文献综述大赛,为博士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博士研究生毕业资格做出学术限定,以约束的方式促使博士研究生萌发科研内生动力。
课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推行课程建设的规范化。颁布了《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通过教学检查、研究生教育督导、学生评教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组建“三高”课程组,通过组长与组员的共同配合提高课程质量。
学校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实施省校两级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立项建设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5门、校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9门。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关联建设标准》,立项建设本科生与研究生关联课程5门,强化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衔接。推行案例教学,举办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开发、教学专题培训、案例大赛,立项建设山东省专业学位案例库7项、校级专业学位案例库6项。
学位论文质量控制力度不断加大
(一)制定了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系列制度
2012年以来,学校出台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暂行办法、隐名评阅工作实施办法、答辩工作规定、抽检复审实施办法、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管理办法、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处理办法等有关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系列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对学位论文运行的每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
(二)推出了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系列措施
加强了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的力度,强化了导师组对于学位论文的责任。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通过标准由35%降为20%,在答辩前2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基础上,在答辩后再抽取50%进行检测,2017年检测比例达到100%,实现了全覆盖。采取学校组织答辩和学院组织答辩两种方式,发挥校级集中答辩与学院组织答辩的相互促进作用。加大学位论文规范性检查的力度,提高学位论文隐名评阅学校层次。实施答辩后学位论文抽检与送审制度,对所有已通过答辩的博士学位论文、各学院答辩质量综合排名居后和答辩综合排名与隐名评阅结果明显不相匹配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答辩后送审。实施校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和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推荐,加大对优秀学位论文的奖励力度。注重论文抽检复审结果的利用,将论文抽检复审结果与招生计划分配、导师招生资格挂钩。
(三)取得了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的相应效果
规范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和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在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2篇,评选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8篇。在2014-2016年山东省学位办组织的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中,我校共计114篇硕士学位论文被抽检,除1篇“问题论文”外,其余113篇学位论文经专家评审均为合格论文,三年抽检学位论文合格率分别为100%、100%、97.4%。
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学校颁布了《山东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并根据形势变化对办法进行适时调整,修订了《山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选聘及管理办法》。严格掌握导师遴选标准,遴选博士研究生导师46人,增选硕士生导师8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达到52人,硕士生导师达到476人。导师队伍中有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0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
采取内部讲座和外派学习的方式,加强导师培训,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责任心。选配优秀师资组建导师组,负责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标准的制定和监控。进一步加强校外导师聘用和管理,完善“双导师制”。
学校严格实施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分离制度。如确认2016年硕士招生资格导师281人,2017年博士招生资格导师35人,通过实施年度考核和动态管理,促使导师按照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012年以来,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8人,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51项,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研究生教育与管理成效显著
(一)搭建了明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框架
制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学籍、违纪处分、学术规范等规章制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实施硕士研究生校院二级管理、博士研究生学校集中管理,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制度为保障的工作理念。
(二)加大了研究生奖助支持力度
学校出台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研究生奖学金管理办法》《研究生助学金管理办法》等,建立了包括校长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助学金、优秀科研成果奖、三助一辅的奖助体系,涵盖入学、学业、科研奖励和经济困难资助等方面。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大,覆盖面广,如新生学业奖学金、二三年级学业奖学金额度分别为15000元和15000/10000元。
(三)举办研究生学术节系列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各种赛事活动,包括研究生论文大赛、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大赛、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如第二届研究生论文大赛收到34所全国财经高校的研究生学术论文380篇(其中博士学术论文24篇),评出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0项、优秀奖20篇,其中博士获奖9篇;第二届专业硕士研究生案例大赛评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第二届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收到论文114篇,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第二届研究生创新论坛设有经济分论坛、管理分论坛、博士分论坛以及高校研究生会发展分论坛,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近500名研究生与会。
(四)推出人才培养系列成果
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加大科研成果在奖学金评定中的权重及奖励,激发了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12年研究生发表CSSCI期刊论文11篇,2016年达到101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43篇。2012年以来,累计发表CSSCI期刊论文334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9篇;出版著作2部,获得发明专利7项。
2012年以来,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12项;获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奖11项;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金奖;在首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特等奖;评选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人、省级优秀研究生干部6人。
研究生教育教学资源不断改善
2012年,学校组织“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来自全国35所财经类高等院校的100余名代表参会。2015年,组织“中东部六所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经验交流会”,来自六所财经院校的共30余名代表参会。学校积极参加其他高校主办的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会议,多次做大会主题发言,并赴西南财大、东北财大、江西财大、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学习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经验,撰写调研报告。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学科及学位点评估专题会议,了解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点评估发展动态。
学校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了21个硕士研究生访学或攻读双学位项目,每年有多名研究生赴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台湾淡江大学等攻读硕士学位或访学。
学校不断改善研究生的教学资源和条件。除了共享学校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外,学校专门为研究生教育教学配备了专用教学资源,其中硕士研究生专用教室和案例室29间,均配有标准化多媒体授课系统。继2012年采购启用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2017年,学校拨付专项经费,对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更换,新系统与数字化校园建设融为一体。立项建设会计、金融、经济、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发挥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的带动示范效应。(山东财经大学)
媒体链接:www.sdedu.gov.cn/sdjy/_jycz/_bkgx/1124263/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