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齐鲁晚报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邢慧荣老师的大篇幅专访,引发了良好反响,师生的微信圈频转,大众网、新浪网等多家社会媒体给予关注。校党委书记王邵军看后欣然提笔,对邢慧荣生动的思政课给予赞许,并勉励广大教师在学校事业发展中施展才华,做出新的贡献。
这犹如乍寒初冬中的一股热流,给人许许暖意。
思政课不好上,低头族多多,老师口干舌燥,学生表情冷漠,这是人们内心惯常的印象。但是在邢慧荣老师的课堂上,满是抬头族,举手抢答问题,有板有眼,头头是道,师生互动踊跃……这是笔者在陪同晚报记者采访时见到的真实场景。不禁感叹,在这样的课堂上,神采飞扬的老师是幸福的,全神贯注的学生是快乐的,老师会教,学生自然爱学!遇见好老师,是每一个学生多么大的福分。
对教师而言,课堂是舞台,也是阵地。
舞台,彰显才智;阵地,见证坚守。
曾记报载,年逾七十的返聘教授曾因看错课表,上课迟到几分钟而向学生道歉,向学校请求处罚;也有某教授因为台风误机,花费4600元跨省打出租车赶回学校上课。在他们的心目中,课比天大!
在我校,受学生称道敬仰甚至毕业多年之后还念念不忘的好老师,不胜枚举。
对“2018齐鲁最美教师”方慧教授的课,有学生大呼过瘾:“我们听得有滋有味,坚定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方慧讲课从不炒冷饭,课前几分钟还在为教案增添新素材,把“常讲常新”作为硬要求。她曾言:假如有学生翘课,只能说明这堂课不够有吸引力……
听过马院毛玉美教授的课,很多学生都大呼“过瘾”。经常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不愿离开,围着她问这问那。有学生因为听了她的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兴趣,跨专业考取了她的研究生。
乐做学生“快乐的点灯人”的赵宝廷副教授,在学生的心目“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尊重爱护学生。同学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上有什么困惑也都愿意跟他说一说,老师的学生缘特别好。”
一直被学生直呼“强哥”的王继强副教授,很多时候一节课下来,身上全是粉笔灰,黑板常常写满好几面,写了擦,擦了写……学生被感动的说“看到老师如此,我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被学生称为“陈麻麻”的陈爽副教授,上课有激情、有活力、深入浅出,她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能让圣井校区最大的教室场场爆满。
还有宋浩副教授的数学课,也是好评如潮。“宋老师的课别说睡觉,连走神都不敢,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秒会错过什么……”“宋老师的成长大课堂,三个小时,我都是站着听完的,跟我一样的同学还有很多……”
他们凭着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执着于教书育人,书写了教师职业的无尚光荣;他们“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打磨打造了一堂堂一节节令万千学子“视觉甘如饴,历久有回味”的“金课”。
这样的“金课”的成色足,最易赢得学子心。
因为这些“金课”,成就了好教师;而有了好老师,学校才有了今天向上向好的发展根基和不竭动力。正所谓“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当下,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方兴未艾,加强专业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已是众望所归,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就是千方百计把课程建好,就是坚决消灭“水课”,打造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有创新性的“金课”。
申报一项高层次课题,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可赞;用心用情讲好每一节课,用力打造一门精品课程,可嘉!二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不分伯仲。
愿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秉持“用爱执教、用爱育人”的初心,持续加大在教学上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经年累月,潜心倾心,许身孺子,将“金课”进行到底。
诚如是,“四有好老师”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