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以“乡村儒学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主题的首届乡村儒学鲁村研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举行。这是山东财经大学继10月19日主办以“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首届乡村振兴醴泉论坛之后的又一场涉农学术研讨会。
一所财经类高校为何对乡村振兴如此情有独钟?校党委书记查玉喜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山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更显‘农味’,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助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档升级,是彰显大学社会责任的使命担当,我们义不容辞。”
山东财经大学重农爱农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011年,合并组建不久的山东财经大学就成立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由其举办的中国农业经营创新论坛已历经12届。
“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并将乡村振兴领域作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向之一。”查玉喜说。2018年,山东各地开始掀起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潮,学校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组建了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围绕乡村旅游规划、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调研报告,还在全省建设了10余个乡村振兴调研地。
此后,学校继续坚持“增设机构、广搭平台”的发展策略,持续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智慧、贡献力量。
2020年12月,学校和校友企业深圳东方汇泉金融控股集团、洪泰基金,在沂源县共同设立了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以“向实处做、向深处做、向高处做”为办院方针,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理论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对外交流的宣传基地,努力建设现代产业标杆学院和乡村振兴样板学院。
次年,学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乡村文化研究院。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入开展田野调查、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等,为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联合发布的《文化蓝皮书: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2018-2021)》,是全国首部乡村文化蓝皮书。
2022年,学校的张志元教授、高原博士领衔发起山东邹平醴泉乡村振兴综合体,设立醴泉乡村振兴学院。这是山东省乃至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智库专家推动并实际参与的项目,创设了学者发起、校地共建、多方支持、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理论和实践的新高地。
此外,学校先后多次举办的山东省“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高级研修班、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实操班等也在社会上引发良好反响。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培养人才,设立相关学科则是必要前提。
2022年7月,为对标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解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中的科学问题,学校以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等学科为依托,申报了“乡村振兴学”二级学科。2023年2月获准教育部交叉学科备案,成为国内首个“乡村振兴学”二级交叉学科,设置了城乡融合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大数据与数字乡村建设、乡村金融与投融资政策等四个研究方向。
“农业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学校当即启动了学科建设规划,即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囊团’、校地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各级干部的‘大学堂’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山东省‘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助力助智,彰显使命担当。”查玉喜说。
近年来,山东财经大学鼓励教授学者聚焦乡村振兴开展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增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供给能力,近三年申报立项《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等国家级课题8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关洪军结合自己挂职科技副县长的经历,以首批山东省电子商务示范县蒙阴县为案例,完成了著作《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研究》。经济学院刘华军教授领衔的“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科研团队完成的《统筹做好人财物三篇大文章,为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有力支撑》等3篇智库报告提交省委省政府,多项建议被应用采纳,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在11月8日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创青春大赛上,以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21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冯钥为负责人的“金钥麦”项目团队,获得乡村振兴专项铜奖和社会企业专项铜奖。冯钥从在校期间就开始创业,七年来,她和团队成员奔波在助农一线,直播总播放量超19亿次,孵化67名新农人主播,累计助农增收764万元。虽历经创业艰辛,冯钥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我愿意和更多同龄人共同努力,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合伙人。”
不仅在校园内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山东财经大学近年来还坚持走出校园、走进乡村,为乡村培养各类实用人才。
今年暑假,学校组建了2000支社会实践“三千计划”(进千村、千企业、千社区)团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调研。比如,“齐鲁情”大学生支农促进会支农支教调研团队的12支子团队,分别前往山东、河南、陕西、浙江、河北等5省11市调研,探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现代化多效发展的路径。其中,特色农产品团队由保险学院的10余位教师共同指导,联合9个专业的83名学生开展深入持续调研,先后形成各类调研成果50余万字,并荣获202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千校千项”网络展示优秀项目。
类似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暑期实践锻炼,学校自2014年就开始启动,并入选全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案例。近十年来,学校每年深入实施“三千计划”,让学生们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田间地头的“大课堂”,发挥专业优势和创新潜能,练就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增添生机活力,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自2012年以来,学校还先后选派70余名管理干部,连续六轮参加省派“第一书记”工作组、乡村振兴服务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四进”工作组、科技副职等;学校的区域经济研究院建立了山东乡村振兴网,开展多期乡村振兴大讲堂;经济学院选拔部分硕士研究生,组建了乡村振兴硕士研究生创新实验班。(作者:于洪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媒体链接: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山东财经大学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观察